編輯導讀:當我們通過產品展現銷售業務時,常常苦於不知道如何表現。產品不會說話,不能像銷售人員一樣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創造銷量。並且,過度的推銷還會引起用戶的反感。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闡述產品經理應該如何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利益,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透過產品頁面展示銷售業務時,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產品又不會說話,要如何透過產品向商家銷售付費服務?

在生活中,有潛在客戶經過我們的店門口時,我們用一些話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招呼他們進到店裏逛一逛。

一樣的銷售場景,搬到網絡上則變成截然不同的故事。

當用戶進到產品頁面時,不一定會注意到我們想要販賣的「進階付費服務」,因爲產品接口上的按鈕並不會說話,不會招呼用戶點擊按鈕。

既然如此,那我們把按鈕設計得更醒目不就好了?

當我們把按鈕做得更醒目,甚至做成滿版的廣告時,通常也無濟於事。因爲用戶對這樣「明擺着是廣告」的東西已經無感,曝光量再大也不會有轉化。

以上是我真實遇到過的困境:產品不會說話,沒辦法像人一樣說服客戶,卻要靠它創造銷量。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一方面要透過重構優化用戶體驗,另一方面要提升進階付費服務的銷量。

爲了要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利益,我透過閱讀、研究和思考找出答案。

這個答案是兩個要點,分別是「要讓用戶不假思索」和「不要引發用戶防備」。

掌握這兩個關鍵,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用戶體驗與商業利益的交集,讓產品發展得更好。

說明這兩個原則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反例,也就是常見的錯誤觀念:曝光多多益善。

瞭解反例,我們對於這兩個原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們開始吧!

02

1. 爲什麼會有「曝光多多益善」的錯覺?

網絡產業相較於傳統產業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就是「擁有更大量、更多維度的數據」。

傳統零售業的數據只有多少人買,不會有多少人看過這款商品的數據,而網絡產業會有。

多少人看過、多少人看了以後放棄訂單,這些數據對於網絡產業來說再普通不過。

這是優點,可以擺脫單一維度,從各方面的維度來觀察用戶。

然而,也使得網絡產業從業者容易有一個盲點:數據迷思。

由於KPI是數字,所以不管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只要數字越大就認爲表現越好。

以「曝光次數」來說,只要有東西想要銷售,就把東西擺最明顯的地方刷曝光次數,並美其名曰:池子當然是越大越好。

而從數據分析角度出發,就會發現這樣的做法有着再常識不過的問題:充斥無效流量,用戶看了就是不會點擊。

爲什麼這種做法明顯無效,但我們依然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看到有人做這樣的事?

原因很簡單,因爲投機心態作祟,加上這麼做的成本幾乎爲零。

投機心態指的是「萬一有效呢?」的心理,出於貪圖想象中的利益而行動。

成本幾乎爲零,則是網絡產業的一大特色。

實體廣告需考慮「製作招牌、裝設招牌」的成本,而網絡產業的廣告幾乎沒有這些成本。

既然付出的成本幾乎爲零,爲什麼不試一試?

於是,這些明顯無效的做法就出現了。

用戶點擊的可能性造成曝光多多益善的錯覺(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曝光直接帶來更多的轉化是有可能的,因爲現實生活中可以有「人」的介入。

商家可以派出銷售員招呼客戶,用話術和折扣優惠吸引客戶的注意,進而促成客戶的購買行爲。

銷售業務越常拜訪客戶,就越有機會成交,這也是因爲銷售業務可以透過交談了解客戶的需求,用專業的手段來說服客戶。

然而,銷售業務可以說話,但產品不會說話。網站頁面只會照着設計好的邏輯,呈現對應的頁面給客戶看。

這一點,是用產品做銷售的關鍵。

2. 原則一:讓用戶不假思索

一款好產品要能持續發展,一定要平衡好用戶體驗和商業價值。

首先,我們來看用戶體驗的部分。

《Don’t Make Me Think》是一本知名的UI/UX設計書籍,內容關於人機交互和接口可用性。

這本書的書名《Don’t Make Me Think》就揭示了好的設計的原則是必須要做到「讓用戶不用思考」,而我認爲翻譯爲「讓用戶不假思索」會更精確。

所謂的「讓用戶不假思索」指的是,產品設計要做到用戶在網站上進行操作時,不會一直納悶這個是導航欄嗎?那個是註冊入口嗎?而是一看到就會不假思索的認知到這個是導航欄,那個是註冊入口。

這要求產品設計需要清楚明瞭,設計者必須清楚地認知到「用戶比自己理解的更少」,所以需要設計者不斷轉換立場,把自己當成第一次使用的用戶,從用戶角度出發進行設計。

與「讓用戶不假思索」的設計相對應的是「讓用戶猜不透摸不着」的設計。

比如說,導航欄的內容以公司內部業務的縮寫進行分類。由於用戶不是內部員工,所以用戶一定看不懂。

用戶不是比較笨,而是理解的比設計者少,操作次數比設計者少,對產品的認識也比設計者少,只是因爲這樣而已。

WeChat有一個新增好友的方法,叫做「搖一搖」,只要用戶彼此在同一處搖動手機,就可以新增彼此爲好友。

操作非常直觀,沒有按鈕、沒有菜單、沒有文字介紹。

遵循「不假思索」的設計原則,只有一張圖片,用戶照着圖片做就可以完成操作。

這樣簡單的設計,因爲極度簡單,所以難以被超越。

別的競品想學,只要加點東西,就沒那麼直觀,也就沒WeChat那麼不假思索。

3. 原則二:不要引發用戶防備

有了好的用戶體驗還不夠,產品要能持續發展,也要考慮商業利益。

想要透過產品進行銷售,要做到「不要引發用戶防備」,因爲產品不會說話,用戶有了防備心,就很難會跟你買東西。

銷售人員跟產品不一樣,當客戶有了防備心,可以透過能言善道來打破防備。

相較之下,當用戶產生防備,產品沒辦法做任何事,只能被用戶關掉。

因爲一個產品沒有表情、沒有聲音,無法拉住用戶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讓用戶多停留一秒鐘。

那麼產品要怎麼做,才能不引發用戶的防備?

用戶之所以會防備,是因爲用戶對你的意圖不瞭解,因此會有防備心。

因此,想要不引發用戶的防備,最好的做法就是讓用戶瞭解你的意圖,也就是「誠實」。

用戶並不會因爲這是一則銷售廣告而感到反感,相反地,用戶會因爲這是一則「假裝不是廣告」的內容而感到反感。

Google的搜索結果廣告明顯標示「廣告」二字

我們就拿Google搜尋舉個例子。

當Google推出搜尋結果廣告時,一開始也很擔心用戶會不會因此故意不點擊,或甚至是開始不相信Google的搜尋結果。

結果比預期想的好很多,只要廣告的內容和用戶搜尋的關鍵詞有關,用戶很樂意點擊,而且廣告業務也沒有造成搜尋量減少。

加註廣告字樣,雖然短期看來「騙」不到用戶,但長期來說不引發用戶防備,只要用戶需要廣告的那樣東西,用戶自然還是會點。

與Google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門戶網站和媒體,他們爲了成效,將廣告內容包裝得不像廣告,混入非廣告中讓用戶分不清楚。

雖然短期內有效,可以騙到點擊,但只要用戶被騙過,就會有防備心,長期來看反而無助於銷售。

4. 我如何化觀念爲行動?

掌握了「讓用戶不假思索」和「不引發用戶防備」這兩個關鍵點,有助於我進行產品的重構優化,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利益。

在重構活動平臺的B端主辦中心首頁時,我首先調整首頁版面,讓用戶一進來第一個看到的不再是半版大的廣告,因爲這會引發用戶的防備。

原本的主辦中心首頁一進來就是半版大的廣告,銷售意圖過於明顯,會引發用戶防備。

由於B端用戶來到主辦中心,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爲了要查看他們舉辦的活動的最新報名狀況,因此新增了「活動摘要」功能。

把用戶最在意的信息,也就是有關於報名狀況的信息摘要顯示於此。

新版首頁的活動摘要功能,顯示用戶最在意的報名狀況相關信息。

接着,在這個活動摘要中,視活動所處的不同階段推薦相關服務。

活動開始前顯示驗票教學,教用戶如何使用驗票服務;活動結束後顯示票房結算教學,教用戶如何進行票房結算及提領。

顯示的相關服務,對於用戶來說必須是直觀的,不用思考就能理解「爲什麼會顯示這個給我看?」

在用戶的防備心未被引發的前提之下,在適當的地方提供「合理」的進階付費服務。

進階付費服務出現必須要是「合理」而不突兀的,比如說在活動開始前,詢問用戶是否需要活動攝影服務。

一旦出現不合理的進階付費服務,引發用戶的防備心,就很難透過產品銷售付費服務。

我的經驗表明,「體驗改善」和「收益提升」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掌握兩點原則「要讓用戶不假思索」及「不要引發用戶防備」,就能把握用戶體驗與商業利益的交集,讓產品發展得更好。

03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

產品不是人,產品不會說話。

要想透過產品做銷售,需要轉換思維方式,不能直接把銷售人員常用的作法套用在產品上。

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銷售人員可以在用戶有防備心的情況下,透過話術等技巧打破用戶的防備,而產品不行。

因此,用產品做銷售的原則是「不要引發用戶的防備心」。

同時,按照「要讓用戶不假思索」的原則進行設計,就可以在用戶體驗和商業利益這兩者取得平衡,在提升體驗時也帶來收益上的提升。

最後,如果你是一名產品經理,你可以回頭檢視自家產品是否引發了用戶的防備心。

如果你不是一名產品經理,那麼你也可以從用戶角度出發,分享你看過哪些產品做到讓你不假思索,同時不引發你的防備心。

本文由 @Daniel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