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火烧眉毛了,郭待封这小子还有心思写诗,看我不杀了他!”李绩生气地把郭待封派人送来的诗扔到地下。

乾封二年,唐朝第三次东征高丽。此次分海陆两路大军进攻,李绩负总责。就在陆军所向披靡横扫辽东的时候,海路,郭待封的军队出现问题,运粮船遇到台风,船沉了,军队断了粮。

如何把情况准确无误地告诉给元帅李绩,郭待封费了一番心思。如果直接写明,万一半路被高丽截获,他们知道我军军情,肯定会趁机出兵,到时候,唐兵饿着肚子打仗,其被动局面可想而知。可是,如果不写信求援,只有坐以待毙。

写信还是不写,这是个问题。郭待封犹豫了好久,终于有了办法:写诗。郭待封文武全才,是显庆四年的策试举人,写诗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大唐初期的人才很多是文武双全,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能提笔写诗。这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

就这样,一封求援的离合诗送到李绩手里。李勣以为是十万火急的军情,拆开一看却是一首诗。

李绩在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脑子里想的全是战争。尤其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居然收到一首酸诗。都什么时候了,郭待封这样的酸腐文人还搞这一套,李绩生气地把诗扔在地上。

随军文书元万顷觉得蹊跷,他拿起诗仔细读了几遍,终于看懂了其中秘密,这是一封求援诗。万元顷像破译密码一样解释给李绩听,李绩这才明白,原来郭待封是在求援。他马上派人送粮支援。

求援信变成离合诗,也只有郭待封这样文武全才的人能想到。这大概是古代战争中较早使用密码的成功范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