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火燒眉毛了,郭待封這小子還有心思寫詩,看我不殺了他!”李績生氣地把郭待封派人送來的詩扔到地下。

乾封二年,唐朝第三次東征高麗。此次分海陸兩路大軍進攻,李績負總責。就在陸軍所向披靡橫掃遼東的時候,海路,郭待封的軍隊出現問題,運糧船遇到颱風,船沉了,軍隊斷了糧。

如何把情況準確無誤地告訴給元帥李績,郭待封費了一番心思。如果直接寫明,萬一半路被高麗截獲,他們知道我軍軍情,肯定會趁機出兵,到時候,唐兵餓着肚子打仗,其被動局面可想而知。可是,如果不寫信求援,只有坐以待斃。

寫信還是不寫,這是個問題。郭待封猶豫了好久,終於有了辦法:寫詩。郭待封文武全才,是顯慶四年的策試舉人,寫詩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大唐初期的人才很多是文武雙全,上馬能帶兵打仗,下馬能提筆寫詩。這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

就這樣,一封求援的離合詩送到李績手裏。李勣以爲是十萬火急的軍情,拆開一看卻是一首詩。

李績在戰場摸爬滾打一輩子,腦子裏想的全是戰爭。尤其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居然收到一首酸詩。都什麼時候了,郭待封這樣的酸腐文人還搞這一套,李績生氣地把詩扔在地上。

隨軍文書元萬頃覺得蹊蹺,他拿起詩仔細讀了幾遍,終於看懂了其中祕密,這是一封求援詩。萬元頃像破譯密碼一樣解釋給李績聽,李績這才明白,原來郭待封是在求援。他馬上派人送糧支援。

求援信變成離合詩,也只有郭待封這樣文武全才的人能想到。這大概是古代戰爭中較早使用密碼的成功範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