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之前,13军38师112团1连2班实有6人。1978年12月部队扩编时,该班调出5人,仅剩1人,后来陆续补进老战士4人,新战士4人,该班虽有老兵5人,但是,训练有素的骨干少,正副班长都是1977年入伍的战士,技术还可以,但是战术很差,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不会组织训练和实施指挥。

连队76年和77年连续两年担任生产施工任务,仅进行过少量的军事训练。78年全训后,由于偏重技术训练,完成了4次实弹射击、2枚实弹投掷、刺杀、军体、游泳和打坦克、“三防”等课目。而战术训练只完成了单兵和班的进攻,而且走了过场。班长徐万银(扩编前任副班长,是2班的唯一骨 干),在78年的战术训练中因为生病只训练了两天,连和班战术的全过程都不了解。临战训练时,新兵多,骨干少,时间短,任务重,训练效果欠佳,尤其是战术训练和班长的指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1979年2月17日凌晨,1连在营的编成内利用夜暗偷渡红河,秘密占领了坝洒越军防御纵深内的321高地、341高地、 488高地等要点,协同113团对敌人达成了战术合围。总攻开始后,我军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对坝洒越军实施侧后攻击,战斗进展极为有利。9时,营令1连1排迅速占领5号高地及附近无名高地,排长受领任务后,向各班长进行了传达,区分了任务,命令2班担任主攻。由于当时没有发现5号高地有敌人,排长指定2班在先头前进,迅速攻占5号高地。

班长徐万银受领任务后,既没有向全班传达任务,也没有区分任务,只是简单交待了“通过暴露地段要跑快点,注意利用地形地物”,即带领全班沿341高地北侧山脊向下运动。进至半山腰岔路时,班长不知向哪里走,急忙找排长询问,排长指示了地形、方位后,令2班继续前进。进至距离5号高地约50米时,班长没有派出尖兵搜索,也没有组织火力侦察,只下了“全班散开”的口令。由于战士动作较差,散开距离不够,导致队形拥挤。

进至距离5号高地20米时,潜伏在高地上的3名越军(1名军官,2名士兵),突然投出2枚手榴弹(1枚未炸),2班当即牺牲1人,重伤2人。遭到敌人袭击后,班长没有指挥全班马上还击,而是指挥“全班卧倒,准备射击”。这个时候,排长发现该班右侧草丛晃动,判断敌人可能继续投弹,便用冲锋枪扫射,击毙了敌军官,其余2名敌人从5号高地西北侧逃窜。2班长于是组织全班向前搜索,缴获手枪1支。攻占5号高地后,全班忙于抢救伤员,停留了3个多小时,没有向预定目标发展进攻,影响了连队的战斗行动。

2班此次战斗,共有3人伤亡,减员率33%,而且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丧失了进攻能力,血的教训暴露了训练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平时训练少。全班5个老兵(含正副班长),只有3人进行过一年以上的训练,军事素质较差,有2人是参战前两天才补进的,相处时间短,互相不了解。战斗中,多数战士不会利用地形地物,班长不会指挥,全班散不开,收不拢。

不重视战术训练。 部队中长期普遍存在着技术是“硬指标”,战术是“软指标”的偏向,只注意抓投弹的米数,打靶的环数,而忽视了战术训练,加上各级很少考核验收战术,使战术成了无足轻重的科目。每年的战术训练最多安排到连的进攻,且无教员,无场地,无器材,训练质量差。班长徐万银入伍以来,射击次次是优等,投弹接近50米,刺杀、军体等其它项目的成绩也不错,但是战术很差,不会组织指挥。战后总结经验教训时,2班的战士说:“平时轻视战术,训练不切合实战,打仗就要吃苦头。

临战训练走过场。2班在扩编组建后,进行了临战训练,但由于平时训练基础差,骨干少, 加之训练内容多,时间紧,尽管一天训练在10小时以上,也只能是浅尝辄止,最晚补人的2名老战士基本上没有参加临战训练。因此,2班的战术动作和班长的组织指挥都没有搞好。班长受领任务后,不会组织战斗,对判定方位,传达、区分任务这些基本业务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就这样,班长稀里糊涂,战士莫名其妙,提着枪跟着全排跑了两天。

平时训练只注重技术,只图数据好看,而忽视战术,不贴近实战需要。这是我军在自卫还击作战之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部队在作战中伤亡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把实战化训练认识到位、落到实处是何等的重要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