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分晋虽然有些不厚道,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三家分完以后,魏国尤为强大。

魏国首任国君是魏文侯,传其子魏武侯,到了第三代则有实力称王了,便是魏惠王。不过大魏国在魏惠王手里却由盛转衰,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01魏文侯时期,法家领袖李悝变法,使得国力强大。

其实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并不是秦国的商鞅,而是魏国的李悝。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在魏国颇受魏文侯的重视。所以在魏文侯打算增强国力的时候,便任用李悝为相国,开展变法事业。

所谓变法,也就是除旧革新,把过去的糟粕摒弃掉,把新的更适应时代的东西实行下去,这就是变法。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变法之中总是蕴含着法家思想。

他主张依法治国,法令非常严苛,这也一度使得魏国上下声讨,好在魏文侯帮他顶住了压力。此外,他特别注重农业发展,因为当时的诸侯国是以农业为根本,只有农业发展壮大了,那国力才能增强。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资治通鉴》

所以李悝鼓励当地的农民努力耕种,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的价格,在丰收年景以平价购买百姓手里的粮食,到了灾荒年份,老百姓没饭吃了,国家再以平价出售粮食。这只是李悝的口号,我就不信当时魏国的百姓会有余粮,古代哪朝哪代的百姓会有余粮呢?嘿嘿。

在政治方面,李悝也是敢作敢当。他废除了贵族世袭制的特权,但凡没有功劳的,儿子就再也不能继承父亲的官位和俸禄。但是对于普通人出身,对国家有功劳的,则可以入朝为官。这下子可是犯了大忌,贵族们纷纷讨伐,但是魏文侯比较强悍,没有人敢跟他斗。

这些变法的内容,对商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其实跟李悝变法的内容是几乎相同的,并没有什么创新点。但是变法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实施。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能坚持实施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成功的人占据少数的原因。

02魏武侯时期,任用吴起训练魏武卒,称霸天下。

如果说魏文侯是休养生息,那么魏武侯就是惹是生非的主。魏文侯把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经济繁荣,百姓富足,随后便交给了魏武侯。

魏武侯的一生就可以用一个武字来形容,因为他太喜欢打仗了。通过变法使得国家强盛了,魏武侯便有点不安分了。他觉得自己的地盘太小,所以他打算各种侵略。

想要打仗,必须要有好将领,魏武侯还是比较明智的,他任用名将吴起作为统帅,同时发起了对郑国和秦国的两面作战,两面都取得了巨大胜利。

在那个时期叫起这个名字的人都比较牛,比如吴起和白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出色的将领。吴起为魏武侯训练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士兵,被称之为魏武卒,也是那个时候军队力量最强盛的代表。

昔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忧色。魏武侯谋事而当,群里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夫一喜一忧,得失判焉。以此见武侯之不如楚庄也。夫喜者矜其所长,忧者忧其不足。矜其所长则志满,志满则骄,骄则淫佚,败日至矣;忧其不足者则志下,志下必能虚心以受人,则人孰不乐告以善道?故庄王卒伯诸侯以兴楚国,武侯侵暴邻国而魏业日衰。以此观之,人君当逊志以纳善,人臣当直道以事君。君臣之间各尽其道,则天下之事无不济矣。---朱元璋

本着不服就干的态度,魏武侯开始了自己南征北战的一生。两年以后,他联合韩国和赵国三晋联军,出兵楚国大梁,一路杀向楚国腹地。楚悼王连连求饶,可是魏武侯就是不肯走,顺势攻占了河南地区的大部分楚国疆土,这也为后世魏惠王迁都大梁做好了准备。

要不是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三晋联军极有可能就把楚国给灭了,到时候天下的纷争可就是另外一种形势了,可能魏国会成为一统天下的那个国家。

又过了两年,秦国主动犯境,魏武侯亲自出马慰问士卒,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们势如破竹,杀得秦军丢盔弃甲,河西五百多里的土地,都落到了魏武侯的手里。

从此魏国成为了天下诸侯中,军备力量最强大一个。很可惜的是,魏武侯再是雄才大略,也抵挡不住奸人的反间计。他的不信任迫使吴起离开魏国,不过魏武卒此刻已经相当强大,魏国的军事力量并未受到重创。

03魏惠王时期,魏国为何被称为人才输出大国?

魏惠王其实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一位国君,他是通过跟兄弟争夺储位而上台的。我们看到他的称呼就能知道,魏惠王是魏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可见他在任的时候,是魏国最强大的时候。

不过这个时候的魏国,却成为了天下的笑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位决定天下格局的人才,都是从魏国流失出去的。

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商鞅,他本身是卫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一直以来是打算在魏国效力的。可惜魏国容不下他,他只好无奈地去了秦国,最终帮助秦国强大国力。

再比如说张仪,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对秦国的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是我们却忘了一点,他也是魏国人,而且是魏国贵族的后裔。魏惠王没有任用张仪,的确是他的巨大损失。

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范睢了。范睢本来是在魏国大夫手底下做门客的,后来差点被魏国相国给杀了。无奈之下范睢只好投靠秦昭襄王。他是第一个提出远交近攻的人,可见他在战国的地位有多重要。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些决定战国未来走向的大人物,全都是从魏惠王手底下跑走的,而且全都跑到了秦国,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魏惠王时代,魏国被称之为人才输出强国,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也正是因为他没有抓住这些人才,才使得魏国由盛转衰,逐渐败落。

04魏惠王在位52年,到底犯了哪些错误。

魏惠王时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他到底犯了那些错误,导致了他必然走向落寞呢?首先就是不懂得任用人才,魏惠王手下这么多人才,他却一个都不懂得使用,以至于错失良机。

其次魏惠王没有听从庞涓灭秦的策略。庞涓是魏国著名的大将军,手握魏武卒雄兵。可以说当时没有谁是他的对手,他可以纵横天下,无人阻拦。

这样一位厉害的人物,他却认为弱小的秦国是魏国致命的威胁。所以他希望魏惠王能够趁着秦国内乱的时候,早点把秦国给灭了。

惠王数被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

当时秦献公刚死,秦孝公继位没多久,秦国内部一片混乱,的确是灭亡秦国的好时机。可是魏惠王却始终着眼于中原的事情,压根就没有把弱秦放在眼里,这使得魏惠王错过了一次灭亡秦国的机会。

再则魏惠王急功近利,没有听从公叔痤分秦的策略。使得魏国不仅没能够联合六国联军对付秦国,反而让魏国得罪了其余五国。

这个时候的魏惠王,一路都在犯错,这让躲在幕后一直偷偷发展的秦国心里就比较高兴了。在魏惠王时期,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最终魏国无奈只能向秦国妥协。

总结:魏惠王把手里一副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魏惠王从魏武侯手里接过江山的时候,正是魏国最强大的时候。魏惠王也打算开疆拓土,但是几乎所有策略都错了。

在西线,他没有及时消灭秦国,使得秦国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变法成功,成为西方大国。又在魏惠王手里夺回了河西五百里之地,使得秦国随时可以兵出函谷关,纵横天下。

在东线魏惠王又受制于齐国,本来打算操控齐国内政,结果手里的小诸侯国,相继被齐国吞并,魏惠王压根就不敢出声。

这个时候的魏惠王完全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不断丧失土地,又接连败给秦国和齐国两个大诸侯。同时,魏惠王为了避让秦国的威胁,不得不迁都大梁,美其名曰去中原争霸,其实是无奈之举。

声势浩大的魏武卒,在魏武侯时期是多么的荣耀,可是到了魏惠王时期,却完全丢尽了脸面。庞涓战死以后,魏武卒也基本宣告消失,再也没有人有能力训练处一支吴起当年训练出来的魏武卒了。

猜想:魏惠王若是灭了秦国,那战国格局又会如何呢?

其实魏惠王是完全有实力灭亡秦国的,至少有两次机会。

第一次是在商鞅变法之前。这个时候,如果魏惠王能够出兵秦国,那么弱小的秦国必然不是大魏国的对手。

在庞涓的建议下,魏惠王能够收缩对中原的兵力,转而集中力量对付秦国。这个时候的秦国压根就无法抵挡,秦国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盟友,所以肯定会被魏国吞并。

第二次是在公叔痤建议分秦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魏惠王封锁秦国出入经商的通道,将秦国彻底封闭起来。

这样一来便是对秦国致命的打击,不用魏国出兵,三年五载过去,秦国自己就会崩溃。如果秦国敢出兵,那么魏国可以联合诸侯灭亡秦军。

一旦魏国灭了秦国,那么魏国的大后方可就一点压力都没有了。到时候魏国就只需要集中精力争霸中原。十之八九魏国能够成功,可能一统天下的重担,就落在了魏惠王手里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