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被生活壓到喘不過氣,需要搜尋快樂源泉時——

b站上播放量動輒百萬的“抗日神劇x大名場面”系列,總能讓我在炮火連天的橫店片場,抓住一絲超脫現實的寧靜與安逸。

無論是800裏外取人首級的神槍手,還是山間密林“孤膽狙雞”的張嘎子。

層層出新地抗日奇俠,總能不停攻破我的心理防線,推塵而出新。

抗日神劇在中華大地上的誕生,由來已久。

你可曾知道,在遭遇過類似磨難的韓國。

抗日文化,也早已蔚然成風,甚至開闢了自己的新天地——

《天王:最強鬥士》

2019.10.24 韓國

影片取材於極真空手道創始人崔陪達的童年經歷。

但實際劇情,基本跟崔陪達沒啥關係,反而聚焦在他的師傅天聖。

日據時期,無名小鎮。

當幾個日本官兵,還在風月場裏耀武揚威時。

一個蒙面人,早已守在場外的牆邊。

場內的一個官兵喝多了,走出來方便。

蒙面人突然出現,不由分說就K.O.了褲鏈還沒拉開的小兵。

這時,我才明白,蒙面人應該是正準備在牆上標明:

“此處不準大小便。”

沒錯,蒙面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天聖。

儘管從未解釋過原因,只要有日本官兵的地方,就會有天聖的大飛腳和野球拳。

但全片下來,他的出身和實力至今都是個迷……

另一條故事線:

崔地主家的祖宅被徵收了。

舅舅胖哥帶着小少爺(即年幼的崔陪達),一路逃亡到無名小鎮。

這時,女主才露了真身。

她和天聖是老相好,又是革命軍。

而女主喬裝的身份,則是風月場裏的頭牌。

考慮到,人人都有手撕鬼子的義務。

剛到鎮上的胖哥,也開啓了“葉師傅”模式,動不動就摁倒一大片。

九十多分鐘的《天王:最強鬥士》嚴格遵守着“5分鐘一battle(單挑),10分鐘一羣架”的固定模式。

有時前面一場文戲還沒看懂咋回事,下一幕就是天聖被人追趕,然後一頓飛腿撂倒一切。

別看這部片,沒出現包子炸彈、褲襠藏雷一類的騷操作。

但片子裏的革命軍,隨時隨地都能赤手空拳讓日本官兵的槍械全數失靈。

大反派軍官總結得挺好:

“天聖有着大氣的風範,讓我熱pi血gun沸niao騰liu。”

這個大反派,看上去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但最後他還是被天聖迅速K.O.。

咱暫且不考慮戰鬥時長,最後這場大戰起碼得拍得足夠緊張刺激吧?

不好意思,依然是雙手抵刀背,反力學鯉魚打挺等的迷幻操作。

說到影片涉及的歷史人物崔陪達,2004年的《風斗士》顯然要全面高於這部15年後的作品。

一位空手道大師,當然是潛心鑽研武學,憑實力踢館,在武術界戰勝侵略者。

而天聖每天打兩個鬼子,收拾幾個雜兵,對於救國而言毫無意義。

最重要的問題是——

我們根本看不懂,天聖打日本人能達成什麼目的。

爲了抗日而抗日,這纔是《天王:最強鬥士》的原罪。

別看這片拍得稀爛,走的還是DVD發行。

它在NAVER(類似於韓國豆瓣)上的關注度,居然跟前不久登陸韓國院線的《攀登者》差不多。(章子怡起碼也是個國際影星)

路人們的態度,也並非壓倒式的抵制。

點贊和反對基本五五開,比飽受詬病的國產抗日神劇,顯得風光得多。

顯然,抗日題材在韓國好感度並不低。

既然人民羣衆喜聞樂見,影視工業相對發達的韓國,還真就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績。

我給這些影視作品,大概分了下類。

雖說不是部部8分+的佳片,但保證個個都很上頭——

無腦意淫型

去年在韓國公映的《鳳梧洞戰鬥》,不僅創造了超470萬觀影人次的票房成績,NAVER上觀衆評分也高達9.06。

影片主要講述1920年中朝聯軍,摧毀日軍第19師的故事。

這場戰役源自史實,但影片卻幾乎把這場戰鬥描繪成一次秒殺性質的勝利。

不僅如此,拍戰爭場面,很多時候士兵射擊不找掩護,片中出現的大刀隊,甚至有點國產抗日神片的影子。

無獨有偶,早幾年在韓國締造收視神話的《新娘面具》,更是能氣得牛頓合不攏棺材板。

這部劇主要講述日據政府警員李江土,在遭遇一系列不公後,化身“新娘面具”英勇抗日的故事。

像什麼肉身跳樓,超速奔跑,擱着主人公身上,都算基本屬性。

而像扭頭躲子彈這種,就真的有點超英氣質了。

雖說韓國的意淫抗日神片,並不如國內這麼氾濫,作品整體的娛樂性也比國產抗日神片更爲高級。

但本質上,二者都是在靠意淫拔高主角的形象,這是創作上的懶惰。

>>>>主角光環型

相比於無腦意淫型,主角光環型顯然在情節上沒那麼飄逸。

比如《暗殺》雖然彙集了神槍殺手、無間行者、賞金獵人,三個極具故事性的人物。

但影片在塑造角色時,很少有違背初中物理,創造一些“爽片”式的情節。

當然,爲了完成表達,激發觀衆們的共鳴,片中還是加入了一些讓醫學老師腦闊疼的設計。

主角受傷依然能參加婚禮,被打成篩子還能刺別人一刀。

主角光環有時候開得太過明顯,但大多數觀衆還是能接受。

因爲我們能理解——

這些角色還不能死,他們有堅定的信念作支撐,還有偉大的事業沒完成。

完成了這層表達,影片的立意和人物的使命感瞬間就加強了。

>>>>劍走偏鋒型

我們的抗日神片,始終在作戰裝備和形式上挑戰極限;

可韓國抗日神片,早已把故事類型玩出了花。

2008年的《京城往事》,同樣以日據爲背景。

但卻在影片中同時加入了喜劇、愛情、犯罪、冒險等類型元素。

在抗日作品裏談戀愛的不少見,

在抗日作品裏談着戀愛,講着段子的不多見,

在抗戰作品裏談着戀愛,講着段子,賣着古玩,還偷着鑽石的,那可是僅此一家。

同樣拍抗日,2015年的《大虎》就顯得非常與衆不同。

日本侵略者,全片下來沒殺人,但卻讓觀衆異常反感。

因爲他們想要殺的,是朝鮮的最後一隻老虎。

帶着老虎的屍骨回日本,就象徵着朝鮮國土的遺失。

因此守護這隻老虎,也就成了朝鮮獵戶千滿德(崔岷植 飾)最重要的任務。

獵戶保護老虎,日軍獵殺老虎。

朝鮮人在這裏生活,日本人卻在這肆意炸山。

其實侵略者掠奪的不止土地,也包括自然資源。

《大虎》的確做到了抗日電影從未做到的,說它拓寬了整個類型的邊界也不爲過。

其實韓國另類的抗日神片(劇)還有不少。

比如,書寫權術博弈的《明成皇后》,從間諜角度出發的《密探》。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韓國電影人在創作上的創造力。

當我們的抗戰劇還在研究,什麼餡的包子炸起來更有威力,什麼兵器更難以擊落飛機時,韓國電影就已經能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講故事了。

要說這個類型的集大成者,那必須是至今穩坐韓國影史觀影人次第一的《鳴梁海戰》。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而這場勝利本身,也是朝鮮歷史上爲數不多的,全憑自己實力以少勝多的戰役。

談到它的優點,就算把優秀的調度和恢弘的場面放在一邊。

無論是美術、劇本、人物塑造,在這個題材裏都是頂流。

有人可能會質疑,影片對將軍李舜臣(崔岷植 飾)的過度神化。

但在脫離日本統治之前,朝鮮歷史上能被拿到檯面上的英雄人物,也就那麼幾個。

就像我們拍諸葛亮一樣,如果苛求真實地去拍李舜臣,反而會讓韓國觀衆難以接受。

因此,既沒有篡改歷史,也沒有無腦意淫,只是在合理範圍內有點主角光環的《鳴梁海戰》,的確是韓國抗日神片(劇)裏的NO.1!

其實若要拼上限,國產抗日題材纔是最高。

像馮小寧融合了中日俄三國主人公的《紫日》,以及連日本人都交口稱讚的《鬼子來了》。

它們擁有嚴謹務實且豐富立體的世界觀,就算拿到日本公映,也能夠讓人信服。

“抗日”這個詞,本身就具備“歷史”與“戰爭”兩個屬性。

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不在戰爭中設定絕對的正義和邪惡,才更客觀嚴謹,也更發人深省。

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的抗日片(劇),總免不了會表達抗戰勝利的喜悅。

如果表達得太剋制,沒法引發觀衆的共鳴;

表達得太誇張,又會陷入閉門造車的自嗨。

往剋制了去拍,顯然需要更強大的情感支撐,更特別的視角呈現,稍不留神還會留下罵名。

但往誇張上去走,不需要獨立思考,不需要客觀嚴謹,甚至不用完整的邏輯。

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

抗日作品拍得越誇張,就越能吸引眼球,越吸引眼球,就需要更誇張的劇情。

如此往復,抗日題材變成了自娛自樂,所謂“神片”也從褒義變成了貶義。

無數人笑着鬧着,把離奇的情節當作快樂的源泉。

我卻只想嘆息:

那些沉重的災難,痛苦的記憶,最終只留下——

滿屏的刻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