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个重大节日,一般定为清明节前一天,后来,人们把清明寒食两个邻近的节日合并为一。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一般都认为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因宫廷内乱出逃19年,身边有几个忠臣始终追随,不离不弃,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晋文公和介子推

传说是这样的,介子推为救饿坏了的重耳,割自己腿上的肉喂重耳,后来重耳当上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赏赐当年追随他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邀功,而是带着老母亲隐居到山里,晋文公发现自己忘了赏赐介子推,就上山请介子推出来接受封赏。介子推就是不出来,晋文公听从小从之言,三面放火,要迫使介子推从山中出来。可是介子推始终没出来,后来发现母子被烧死在柳树下。晋文公非常伤心,就下令全国在这天禁止烟火,以纪念介子推。

传说中的介子推母子被烧死

传说归传说,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这个传说只有局部是真实的,从放火烧山开始的部分,与史实不符。寒食节真的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吗?介子推真的是被晋文公烧死的吗?

火神祝融

古代的寒食节,其实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起源于远古先民的拜火习俗。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离不开火,但是找到火源不容易,于是生一次火,就要保证一年不灭。但是在古代的意识中,火神是脾气暴躁的神仙。不能长年让这位神灵长时间为人所用,因此每年要熄灭一次,让火神得到休息一天的假期。在这一天,火神得到人们的朝拜。经过隆重的祭祀后,人们再把火重新生起来。这种灭火再生新火的古老祭祀活动被称为“改火”。后来这一习俗演变为“禁火节”,又因介子推退隐山林不受封赏,人们把这两个事组合在一起,成了寒食节的来源。

祭祀火神

介子推被烧死,只是出现在民间传说中,在历史典籍中,没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说法。

左传

在《左传·介子推不言禄》中记载,晋文公在赏赐大臣时,只有介子推不要求封赏,晋文公也没有封赏。介子推对此事的说法是,晋文公当上君主是上天的安排,而随他逃亡的大臣却要求封赏,不是跟上天抢功劳吗?我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为伍。晋文公后来派人寻找介子推而未果,就把绵上这个地方封赏给介子推,并用以标记自己的过失,表彰那些道德高尚的从。最终介子推母子“遂隐而死”,只是隐居到老死而已,没有被烧死。

史记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更为丰富。有人写文章为介子推鸣不平:“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五蛇是指辅助晋文公的五位大臣,其中四人得到封赏,一人却什么也没有。晋文公看到文章后,深感自责,于是上山求访介子推,但是没找到,骂人得将绵上赏赐给介子推作赏地,介子推仍然是隐居至死。自始至终,《史记》没有提及介子推是被烧死的内容。

因此,介子推抱木而死,只不过是民间传说,至于寒食节,也是早在远古时就有的习俗,后人为一个传统节日加一些历史传闻,并非没有先例,不足为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