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昌宁县城边的龙潭公园,一池清泉碧波荡漾,苍翠青山、水边绿柳和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龙潭寺位于昌宁县城正东五公里的龙潭山西麓,秀水缠绕、苍松环抱。龙潭寺原称龙王庙,又称龙洞。青山碧水里,满是山与水的传奇。

相传远古时代,这儿只是涓涓细流,旱年则滴水不流,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每逢旱年饮水极难,更难谈引水灌溉。因为缺水,粮食有时几乎颗粒无收,人们只能过着食不裹腹,衣不敝体的苦日子。

有一年,又值大旱,眼看禾苗将要枯死,人们成群结队来这进香求水,他们插上香,合掌当胸,真诚地跪在地上闭目祈祷。不多时,好似有水流的声音,求水的人们睁眼一看,果真有两股清泉奔流而出,善良的人们得救了,他们欢呼着,跳跃着。

自此这儿再没闹过水荒,两股泉水从方圆一米大小的洞口喷涌而出,长流不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今日之龙潭。人们认为是有龙护佑,于是建龙潭寺。

龙潭寺的始建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历史已非常久远。据考证,佛教于17世纪中期传入昌宁境内,当时最早建造的寺庙有龙潭寺和碧云寺,分别建在右甸城东西两侧的山上,寺址得山川之秀,数百年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碧云寺相传为明代洪僧所建,而龙潭寺建成时间,比碧云寺更早。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龙潭寺时,郡人张玉亨因踞行时未有建造之记载,遂刻石碑以记之,据碑文说:龙潭寺,大殿原有如来金像二尊,左右设伽蓝,达摩,傍塑一切罗汉,“皆俨然如生,真足令人见像作佛。”前殿,供有观时,“甚是感应”,“实可为滇南第一奇观也”。

“望山听泉”亭从250多平方米大的池塘中央拔地而起,高7米,亭税具有浓厚的古艺术,风格,蛟龙抱柱,雕花刻草,砖铜瓦瓴,气宇轩昂。

如站立亭内面向南山,龙潭寺全貌尽收眼底,四面环山青松苍翠,泉流急涌碧波荡漾。“望山听泉”亭之名也正由此而来。前人曾因此亭之妙绝,在亭中题一楹联云:“苇阴中千般翠色,松涛外一抹青天”。

2009年,鉴于龙潭寺望山听泉亭亟待抢修、水面破坏严重等的现状,昌宁起对龙潭景区进行了提升改造,成为了很多昌宁人休闲的首选。

一些外地人也慕名而来,摸一摸清凉的龙潭水,尝一尝烤鱼等特色小吃,总能感觉昌宁的风土人情,颇有一番韵味。

夏日进行着最后的疯狂,热浪一阵强过一阵。昌宁龙潭寺的山水间,却如在画里,有拂面而来清新凉爽,即使心中再多的烦忧,也会随风而去,快乐、惬意在心中油然升起。

图/文 吴再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