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女德,是教授女子行善事,修品行,你的善良会得到福报。但在山东曲阜的一个夏令营活动,突破了大众对于传统女德教育的底线。

视频中的女孩演讲中自称:“曾经的自己,不要脸,还给父母丢脸。自私、任性、出入夜场,打骂父母,天天一副贱相伤风败德”,还称“戴美瞳的都是不正经的女孩”。

这类所谓的女德班,出现一次被取缔一次,然后“春风吹又生”。这些女德班像野草一般顽强开班。

这说明此类女德班的确存在市场消费需求。

女德班中宣扬的理念和价值观,已经引起了我们极大的不适。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报班,甚至有的家长还要托关系,慕名前去交学费呢?

一、“低俗的女德班”披上了国学的外衣

从女德班宣扬出的口号中,能够看到其文化层次偏低,用语甚至达到了粗俗的境地。

例如: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女性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女性换男友会烂手脚。

但这些班在招生宣传时,会进行概念替换,展现给潜在消费者的是高大上的国学教育形象。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从小贞静,爱好读书。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太祖及马后赞许。永乐元年被册封为皇后

徐皇后重视对皇子的教育,结合历代皇室对子女的教育,成书《内训》二十篇,内容涉及德性、修身、谨言、慎行等诸多方面,这也是我们女德班的教材。

招生用了历史名人与经典书籍,极具说服力。但真正入营之后,教学者言行粗鄙,灌输给孩子们扭曲的价值观。

二、教学用语情感冲击力强,具有煽动性

“一脸贱相”、“不守妇道”这类词,通俗易懂,且攻击性强。在女德班中,学员可以任意使用此类语句去攻击那些没有“女德”和“妇德”的女性。

这就涉及到心理获益了。

原本不敢骂,现在可以放开骂在正常的社交环境下,我们处于礼貌和社交礼仪,哪怕看某位同性不顺眼,我们也要压抑住用言语去攻击对方的欲望。

但在女德班中,这种欲望无须被压抑,甚至还会在导师的鼓励下,被释放出来。

所以这种对同性的攻击,不仅被允许,还得到了赞赏与鼓励。那么团队是具有带动性的,导师带头痛诉那些不守妇道的女性,学员一个接着一个学着骂,骂着骂着就觉得导师说得太有道理了。

原先的叛逆少女,现在的女德先锋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先在家庭中非常叛逆的女孩子,到了女德班中也会是最激进的一份子。

原因在于这类女性非常渴望他人的关注。所以原先在家庭中,使用叛逆,与父母对抗的方式,吸引身边所有人的关注。包括父母、老师、邻居等,她就一定要成为问题的中心,“舞台上”的明星。

到了女德班中,她也会是导师眼里最具潜力的学生。如果这个夏令营中,存在学生之间的霸凌事件,这样的女生大概率会是“恶霸头领”。

她要的就是那份与众不同的感觉。

这也恰恰是女德班另一个能够引起客户的特质。

市场上的教育培训班这么多,女德班带着传统国学风,显得就是难得“卓然不同”,吸引了客户的眼光。

三、失控家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参加女德班的大多是青春期的女孩子。这类孩子所在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很糟糕。就像图中女生自述的那样:不听父母的话,彻夜不归流连夜店,甚至还要动手打骂父母。

这样的孩子,普通的教育机构也无力应对。因为普通教育机构,学校都有教学规范,老师说的内容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且老师也会对自己灌输给学生的语言负责任。

但是女德班的导师,本身文化素养就不高,更别提职业道德感。看到学生,“金句”张嘴巴巴的就来。

女孩子听着很带劲,觉得新奇、有趣。这老师真够胆,什么都敢说,奥利给!膜拜膜拜!

然后就进入到“教学环节”,对社会女性进行批判,把自己放到了道德品质的制高点,自我感觉so good。

这种体验和感受,是女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女孩子可能还会觉得这班挺好。

但当孩子离开了女德班,回归到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之后,她的现实困境会胜过以往。因为女德班灌输给她的,都是没有社会赞许性的理念。

一旦女孩在正常人际互动中,发表女德班中的言论,会加速她人际关系的恶化。

这种恶化,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最后的结果就是女孩只能在女德班的生活环境中找到能够理解她、支持她的人,一旦回归到正常生活环境中,这些站不住脚的“自我良好感”瞬间就崩塌了。

所以对于亲子关系紧张的家长来说,切忌“病急乱投医”。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我独立,又痛恨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自我目标。

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性。当家长的如果能够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会比把孩子交给不靠谱的导师来得科学、有效。

有些家长不方便直接跟孩子说的话,可以通过书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阅读。

例如: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生理发育带来的恐慌感;女孩子越来越有异性吸引力,对于他人的示好,该怎么应对处理等。

当孩子对于某些困惑得到解答后,他内心的冲突感也会下降。这样与家人的关系就会更和谐。

女德班粗暴、低俗的教学言论,反而会耽误你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今后的人际交往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