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壹快評丨以跨週期政策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以較大篇幅論述了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社會以及經濟形勢,並在財政貨幣政策、房地產、資本市場改革等多方面作出了部署。在經歷了二季度宏觀經濟企穩反彈後,政策開始對長遠問題進行佈局。這些佈局注重全局,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對於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就國際環境而言,會議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國際環境的複雜性主要緣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背景下,民粹主義抬頭。這些變化不是短期的,有些是根本性的、長期性的,疫情又加強了這種長期性的變化。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經濟將繼續深刻調整,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將持續受到衝擊,未來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將越來越嚴峻。作爲開放性大型經濟體,這些變化不僅會對中國經濟帶來直接衝擊,還會間接干擾中國經濟的循環運行,惡化未來發展預期,對未來中國產生更爲深遠的不利影響。

爲應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具有長遠性,政治局會議對未來經濟工作總方針提出了高瞻遠矚的建議。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筆者認爲,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將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創新,爲經濟發展及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國內大循環的形成需要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這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政策,比如對民營資本放開部分服務業以及壟斷競爭行業,提高民營資本的回報率;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等。

然而就短期經濟發展而言,雖然企穩方向確定,但形勢依然複雜,相對於供給端的快速恢復,需求端顯得明顯不足。因此會議提出,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爲、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

顯然,對於宏觀調控政策,不應該只關注短期得失,我們必須謹防過度寬鬆政策給經濟帶來後遺症,因此,當前的宏觀政策除具逆週期調節性質外,還需具跨週期性質。因此會議創新性地提出了“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並且強調了“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這些創新策略,一方面可積極應對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着眼未來,可爲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政治局會議對於宏觀政策從“逆週期”向“跨週期”的轉變,意味着宏觀政策焦點從熨平總量短期波動轉向熨平長期結構的轉變。“雙循環”有主有次,政策“跨週期”行穩致遠。會議正式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着內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並提出“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此前全球大幅降息背景下國內宏觀政策保持相對穩健的原因。這是因爲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改變中國中長期發展的態勢,中長期仍然需要看國家長期結構因素的變化。因此,面對此次疫情,中國中長期宏觀政策必須保持定力,否則疫情好轉後,政策回調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可預見的影響。

因此,與全球同行相比,中國央行貨幣政策一直比較穩健。從年初到今,央行進行了三次降準,但從力度而言,尚未突破其貨幣政策“穩健適度”的常態框架,未顯示大水漫灌全力寬鬆的意願。元旦期間,央行宣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3月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4月3日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4000億元。從降準力度與釋放長期資金規模上看,央行政策仍然是常規的、審慎的。

反過來說,如果央行實施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是否會達到應有的效果?我們認爲很難。在經濟疲軟的宏觀形勢下,必須注意兩種現象,一是銀行惜貸,二是企業棄貸。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下,通過放鬆貨幣政策來拉動總需求的傳統刺激政策的操作空間已經受限。在這種狀態下,大規模釋放出來的資金並不一定能夠進入實體經濟,有效貸款也可能並未真正增加。因此,政治局召開會議反覆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確保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並未出現以流動性促進經濟增長等常規性描述。流動性的跨週期性調整將是未來貨幣政策的重點。

綜上所述,在經歷了二季度GDP企穩反彈後,當前宏觀政策更加重視防風險和穩增長的平衡。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加大了中國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但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疫情只是一個短期擾動現象,不會改變中國長期走向。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改革開放不斷注入新動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面對疫情,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做出有節奏、有針對性的調整。考慮到中外經濟金融形勢的不同以及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當前中國宏觀政策不宜發力過猛,對於大規模宏觀政策擴張產生的負面作用,我們必須保持審慎。

作者:錢春海(作者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學研究部經濟學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