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无论工作场景多么复杂,都可以将其抽象为一个场景模型,包括流程、属性等多个维度,这就是建立模型的含义。文章以SPU和SKU这两个基础概念为例,结合相关业务,对场景抽象模型展开了分析说明。

01 谁没有过“童年噩梦”

相信大家都做过很经典的“游泳池灌水”的问题,一个口进水,灌满泳池要48小时,一个口出水,排空泳池要69小时,那么同时开着两个口,要多久把游泳池灌满?

具体怎么解题我们暂且不表,单看题目本身大家肯定觉得搞笑,干嘛这么浪费水,灌进来又排出去的?

那么换个大家喜闻乐见的说法,说手机充电要1小时充满,而玩手机40分钟就没电了。那么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多久能把手机的电充满?

是不是很有意思,内核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也正是“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存在的重要性,说模型永远是难以触摸的,而具体东西就可理解多了。

02 再见“童年噩梦”

在这个基础上,电商行业中常说的“SPU(Standard Product Unit 标准化产品单元)”和“SKU(Stock keeping Unit 最小库存单元)”模型也可谓是老生常谈了。

  • SPU,有相同商品属性的合集;
  • SKU,独立的商品,有独特的销售属性,是价格与库存的实际载体。

在京东中,商品列表页按照SKU展示,进入明细后可再次选择不同的SKU。 而淘宝,商品列表页按照SPU展示,进入明细后同样可选择不同的SKU。

举个例子,同样是销售苹果100手机,配置分为64G,128G,256G。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手机除了内存和价格不一样,其他版本、颜色、屏幕等条件都一模一样。

那么在分类页,京东会有64、128、256这3个商品详情,而无论从哪个详情进去都是SPU,都可以选择另外两个,只是默认选中的内容不同。而对于淘宝来说,分类页只有一个苹果手机,进去之后可选择64,128,256这几个不同型号的。

当然,这种设置和显示方法也不是绝对的,是可控制的,并且和企业想要传递给消费者怎样的视觉效果有关。比如都是同样版型同样颜色的衣服,没必要将不同尺码分别列在分类页;而假如是手机,就想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这里有三个型号可选,你自己来看吧。

商品的分类页展示SPU或者SKU,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觉得 万事万物皆可模型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比如现在要租房,假如公司在市区,选择离公司近,可以多睡,但是房租高,房子小;而在郊区,离公司远,睡得少,通勤费用高,房租却很低还能住的舒服。那怎么权衡呢,就是我们小学数据学到的取最优解的问题。

要考虑租几年,一段时间内,可能是这个方式合理,而超过一定时间,则是另外的方式会有更优效果。

而电商行业的SPU和SKU,这也成为一个通用模型,似乎在所有涉及买方、卖方和交易商品都能套进去。

03 花式“童年噩梦”

1. 在线教育与付费课程、视频网站

我们以很多人工作不顺利时最后的心理依靠,考公务员必备神器—某笔公考为例,描述一下在线付费教育行业的SKU与SPU。

某笔公考这个软件相比电商平台,更像是亚马逊,他们都是自营,而没有第三方入驻。在浏览课程时,看到有符合我们心理预期,如目标城市、价位、授课方式的课程时,点进去看详情,里面具体有区分不同的授课时间段,重点城市及授课人员上课方式。

我们在将不同的选项都选择好后,价格会最终确定下来。假如为了后半生的轻松悠闲,我们选择了支付,对于课程开设人员来说,他们便在这些选项的组合下的售卖记录中加了一个“1”,或者说,回到现实中,这个班级中又增加了一个同学。对于开课方来说,这个班级人越多越好,而假如人很少,这个班组的课程可能就不开设了。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进入页面的课程是SPU,是一些课程的合集;而具体的一个班组授课是不同的SKU,在这个案例中,这里将有2*13*2=52个SKU。

这是一种形式,我们常见的还有另一种形式。比如经济学的课程,当分为不同的课时。而不同的课时是单独收费,且课时费用可能也不相同。因此在这里,这个经济学的课程是SPU,每个课时是SKU。

类似的,假如是视频网站的电视剧不再是整体的会员或者VIP会员制,而是买单个剧集,那么类似电商场景,一部电视剧是一个SPU,一集又一集则成为不同的SKU。当然,这里就没有什么库存的概念了,毕竟版权在那里,卖出1份是卖,卖出100份也一样。

但是,还有但是,在营销参与进来的试试,库存就会有概念了。比如要限量100份,0.1元可看,先到先得,晚了就只能原价购买了。这真的和电商就一模一样了。

在这种在线教育与付费课程、视频网站等的场景下,展示方式肯定就是按照SPU展示了,点进去具体的,才是不同的SKU。不排除那种爆款剧集,要在首页推荐,那就是重点SKU了。

2. 旅游、酒店、搬家公司等服务

想想其他行业也与此类似。抓住一个不需要加班的双休日,放松一下大脑选择一个旅游团出门就不自己规划了吧。

浏览一下旅行网站,确定一个2日游还不错,就这个了。但是呢,点进去并不能直接就下单支付,而是有一个必备的操作“选择日期”,要确定是参加哪一天的旅行团。这个地方,就是在选择具体的商品了。选择参团人数,也就是选择购买数量,支付,我们就又完成了一次以钱换物的交易了呢!

选择酒店也是,选择某拉拉的搬家公司也是。而且上次搬家我们使用了某拉拉,才知道原来他也有类似美团、滴滴的派单机制。比如我们作为用户下单时,有“便捷搬家”“无忧搬家”两个大的可选项。前者会帮忙家具打包拆解,上下楼搬运,后者只是简单的运输。

而在选择“便捷搬家”后,还可以进一步选择“迷你套餐”,“小家庭套餐”,“大家庭套餐”,对应不同的搬家工人与汽车大小。而假如选择了“大家庭套餐”,会提供3个搬家工人和一辆大汽车。而某拉拉公司并不直接拥有这些工人和汽车,他们将订单发布出去,由其他人自行接单,然后有资质的人接单,到达指定位置进行搬家,拿到收益,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佣金或提成。

共享员工用的恰到好处,用力气换钱的人在新时代有新方法。资本家的智慧真是不得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实在是高!不知道是因为有智慧成为了资本家,还是成为了资本家之后智慧源源不断涌进大脑。

3. 招聘网站

招聘网站在SPU的维度并不强烈,而更关注SKU的维度。我们进入某直聘首页,选择期望的职位后,页面所推荐的招聘岗位都是具体的,具体到某个公司的某个人发布的某个岗位。

对于用户端来说,招聘岗位,其实就是等待购买的“商品”,只是我们不需要支付,不需要收货。我们咨询卖家商品详情,确定自己是否要进一步面谈;

而对招聘平台来说,招聘的公司就是他商品的供应商。商品是有库存限制的,只招聘2个,当招够人了,商品就下架了,招聘需求就停止了。用户也可以查看这个“供应商”提供的其他商品,确定这个“供应商”是否提供了其他自己心仪的“商品”。

想来正如前面所说,凡是涉及买方、卖方与双方交易货物或服务的过程中,都会有商品的概念,那么有的场景,会抽象出SPU作为一部分有相同属性的SKU的整合入口,好处是看起来清爽,容易找到商品,那么相应的弊端则是有些属性不直接露出,需要进一步才能确认;

而有的场景不需要扩展SPU的概念,直接将SKU展示出来,数据量大,且丰富,开门见山,而相应的弊端就是,商品数据量大的时候,按照SKU展示将使展示的数据变得更多。

具体该怎么拆分,还是得看实际的行业和业务,实际想要提供的用户体验,看自己的实际情况了。

04 不再见“童年噩梦”

有一段经典相声,叫做《蛤蟆鼓》,放出来一部分大家看看,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原版或者郭德纲老师的改编版本:

甲:你说这蛤蟆个儿这么小,为什么叫唤出声音来这么大?

乙:因为蛤蟆嘴大、脖子粗、肚子大。

甲:那我们家那字纸篓子就是嘴大、脖子粗、肚子大,为什么搁那儿响都不响?

乙:这个嘛,字纸篓子是竹子编的,竹子做的东西不响。

甲:那人家吹的笛子,也是竹子做的,为什么这么响?

……

……

甲:挨着地就不响?自行车轮胎放炮,声音可响哩!

乙:轮胎放炮那是因为里面有气呀!有气的东西才响哪!

甲:我问了您这么些问题您有气儿么?

乙:是啊我这气儿大啦!

甲:您怎么不响呢?

这里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吵架过程,也是一个抽象非常不到位的建模过程。比如说蛤蟆为啥能叫的出很大的声音,是只要像纸篓子一样肚子大就可以了吗,答案肯定不是的,这也就是模型抽象不严谨。

在我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现背后的根本逻辑,将复杂的事务简单化,将具体的逻辑抽象化,是一个很难的过程。除了说提升自己的抽象能力,还要扩展自己脑海中的模型,尘归尘,土归土,事出有因,也必有果。

大家还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场景抽象的模型,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由 @困困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