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IT時報

記者 李丹琦(李玉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今年4月1日,一份由印度國家電信和信息技術部起草的《印度大型電子製造業的生產掛鉤獎勵計劃(PLI計劃)》正式發佈,根據計劃,印度將在未來5年,共支出超過4000億盧比以激勵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電子製造業發展。

4個月後,這一計劃的申請期已於7月31日截止,來自德國、奧地利等地的22家公司提交申請,其中甚至包括韓國三星、美國蘋果公司,而富士康、緯創、和碩等手機代工廠也均出現在名單之列。

名單中的印度本土公司包括Lava、Dixon、Micromax、Padget Electronics、Sojo、Optiemus Electronics等。

中國作爲全球絕對領先的手機設計生產製造產業鏈,竟然無一廠商進入名單。在印度設廠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OPPO、vivo、一加也未在名單之內。

在《IT時報》記者對印度當地產業鏈人士的採訪中,已經浮現出一些相對悲觀的態度。“今年印度市場咋辦?”“一聲嘆息”“涼了”。對常年在印度市場摸爬滾打的業內人士來說,政策面的風險已經顯露無疑,公司和個人都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一些印度產業人士已經打算抱團開拓其他海外市場,一位當地市場負責人表示:“我們已經開始對其他國家市場進行調研。”

“莫迪政府只能從經濟政策上對中國企業做出回應,包括下架軟件,審查中資企業投資等。”廣東寶英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紀律對《IT時報》記者透露,國內某大型手機代工廠已經有幾十位中國高管通過轉機土爾其和德國回國了,“預計本月會有近千名中資企業員工包機回國,從德里直飛國內武漢、長沙等地。管理者一走,生產會更緩慢。”

01    

iPhone11“Made in india”

8月1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長普拉薩德在推特上表示,印度政府已出臺一項“生產關聯獎勵計劃”(即上述《計劃》),旨在向有計劃在印度投資的製造商和配件商提供一系列激勵措施,例如給予“財政鼓勵”補貼等。

普拉薩德表示,印度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將在2025年前迎來“爆發式增長”,“他們(入圍計劃的廠商)同意將在印度本土生產的產品中的60%出口到印度以外的國家,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實現總產值1530億美元,併爲約120萬印度本土工人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

今年7月,蘋果供應商富士康計劃未來3年投資至多10億美元,在印度南部擴建工廠,幫助組裝更多iPhone。同月,蘋果已經開始在印度富士康工廠生產iPhone 11,是印度首次生產頂級型號。

在回應是否限制中國公司參與“生產關聯獎勵計劃”時,普拉薩德在記者會上曾公開表示,“政府並沒有阻止任何國家的公司參與這一計劃”。

02    

中國手機品牌“不care”

爲何中國手機廠商集體缺席名單?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祕書長楊述成認爲,也許中國廠商“並不care”。

“此前印度政府也出臺過類似的政策,但100%兌現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印度政府該項激勵政策僅停留在概念階段,加上中國企業在印度有很長時間的耕耘,對當地市場和政策環境已經很瞭解,所以選擇不參與所謂的政策激勵。”

提及目前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的生產和銷售情況,楊述成表示:“目前銷量不錯,中國的手機品牌銷量佔比超過2/3。目前受疫情影響,產能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主要原因還是怕員工被感染,所以招工存在困難。”

8月4日當天,印度疫情新增人數達52051人,新增人數排名世界第一。目前,印度累計確診病例超過了185萬,死亡人數達38971人。印度的疫情數字排名至全球第7位。

03    

牢牢佔據大半印度市場

缺席這次激勵政策會給國內手機廠商帶來多大影響,楊述成表示:“還是要靠市場說話。”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公佈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今年第二季度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從第一季度81%大幅下滑至72%,三星品牌似乎從中受益,股價上漲了10%。

不過,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仍佔據銷量前五中的四席,小米、vivo、Realme和OPPO的市場份額分別爲29%、17%、11%和9%。

一位在印度生活的華人介紹,小米在印度手機市場的佔有率和認可度都很高,“有的印度人還認爲小米是印度品牌呢。”

印度《經濟時報》認爲,無論是“關聯獎勵計劃”,還是“印度製造”“自力更生的印度”等政策,短期內都難以撼動中國智能手機在印度市場的地位。這尤其體現在售價1.5萬盧比(約合1400元人民幣)以下的細分市場中。

“中國智能手機以其無與倫比的性價比優勢,幾乎在這一市場領域沒有對手。”一名印度匿名行業高管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在中印關係陷入緊張後,很多人試圖尋找中國產品的替代品。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手機行業中,印度本土製造商和國際品牌還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中國幾乎掌握了60%至70%的手機關鍵配件出口權。缺少某些關鍵配件輕則造成成品價格整體上浮,重則導致產品質量下降。”

但上述行業高管也指出,如果中國品牌在印度的市場空間全部被擠壓到中低端機型市場的,則很有可能形成中國品牌“內部競爭”的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