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籍的远征军 抗日英雄杨继勋

(一)

战“疫”期间,深居简出,找出老电影《佩剑将军》重温经典。突然,一个熟悉的桥段映入眼帘:蒋介石为笼络驻军将领,巩固防地,特令总参谋长顾祝同和前线视察员戚汝田高参向第三绥靖区副司令贺坚、严军赐授“中正剑”,影片中这把似曾相识的“中正剑”打开了我回忆的镜头……

“中正剑”是中华民国时期蒋介石赠给其黄埔学生的随身短剑,因在其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的字样,因此得名“中正剑”,对于黄埔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能够获得这柄剑的大部分是黄埔嫡系,后来也成为一些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最高奖赏,进而成为作为军人一种最高荣耀的象征。据说,得此剑者寥寥无几。

可是,我却依稀记得,小时候在大姨夫家里也见过同样的“中正剑”。

我的大姨夫杨继勋,是一位儒雅的近乎迂腐的乡村教师,记忆中,他清瘦的脸庞浸透着岁月的沧桑,行为举止却仍旧满满书生气息。

大姨夫和我的父亲翟士达同为乡村教师,且大姨夫所在的城子村就在我家劳模店子村南面,相隔不远。他两人还都是龙前屯刘家的乘龙贵婿,平日里来往甚密,共同语言颇多,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两人总有聊不尽的话题,若是节假日不教书的时候,老哥俩儿会约上王启德老师一起来上一壶沂河桥老白干,国事家事天下事,推杯换盏之间事事关心,边喝边叙,痛快畅饮地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那把如此荣耀的“中正剑”怎会出现在身处傅庄镇城子村的大姨夫家里?是什么经历让我大姨夫念念不忘和我父亲反复说起?这让我从幼年时就疑惑万分的问题在心里画的问号越来越大,为解开这些疑惑,通过多方打听和查证,根据表姐杨廷艾和大姨夫所教学生、同事的回忆,终于打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闸门,解开内心的重重疑问……

为了更好地还原英雄杨继勋的故事,夏至时节,我再次来到风景秀丽的城子村缅圣怀古,站在抗日英雄杨继勋的墓前沉思良久,不由得想起公元1091年,宋朝状元彭汝砺路过古北水镇杨无敌祠时写下的一首诗。

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

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

遗灵半夜雨如雹,馀恨长时日为阴。

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鼙音。

自有史以来,“杨家将”就和忠肝义胆、威武不屈、保家卫国、驱除鞑虏划上了等号。就连城子村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也是藏龙卧虎,英雄辈出。

1916年版《临沂县志》中有载:“将军里,治南四十里城子村。明太傅杨肇基古宅。”县志中所指的城子村就是今天的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祖先见城子村环境优越,遂建城堡,房屋以上下二层,按五行八卦设计,历数年城成,智者曰:‘五凤楼’。”五凤楼即为杨肇基在城子村时宅院中的一部分。原址在现今城子村东南方向,五凤楼遗址以村中心大街路口,向北、西、东大约1000平方米,青石底座垒砌而成。关于五凤楼当年的建筑风格和造型已不可考,但是,现在在原址处地下仍存有当年的青石楼基。

将门杨家可谓是人才辈出,明朝末期,杨家十世孙杨肇基平叛有功,深得崇祯皇帝重用。

杨肇基(1581—1631年),字太初,号开平,明朝沂州城南城子村(今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办事处城子村)人。崇祯初年,因功加官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左都督、大将军、正一品,军中病故后追赠为太傅太师,谥号“武襄”,殄祀于旧城西门重门里的琅琊“五贤生祠”内。

怀旧沧桑的脚步继续走着,让我们从故址堆里找寻更多的细节。

(二)

(前排中间为杨继勋,和战友们合影)

我的大姨夫杨继勋,竟然是会耍杨家枪的杨家将后裔,是一位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抗日老兵。

杨廷艾:“先父怀揣一腔救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为抗日救国不惜抛家舍业而投笔从戎,毅然决然走向抗日第一线!”

作为将门杨家二十世孙,杨继勋生于1912年,字子铭,青年时就读于鲁南最高学府山东省第三乡村师范学校四级一班( 1929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决定在临沂建立山东省第三乡村师范学校。次年5月,任命曹兰珍(字香谷)为筹备主任。1930年12月31日,该校在临沂南关姥姥庙正式成立。当年招生两个班、80人。1934年,学校易名为山东省立临沂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进步平民教育家”曹香谷的教导下,不但学习了文化知识,还经常一起切磋强身健体的武术,曹香谷教会杨继勋南拳北腿,杨继勋也毫无保留地将祖传杨家枪技法倾囊相授。

(杨继勋在临沂三乡师四级一班于1937年6月毕业时留影,时年25周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挑起事端,公然侵占中国领土,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临沂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师生们上街游行,大声疾呼:“亡国奴不如丧家犬,好男儿英勇上前线!”因局势所迫,1937年12月27日,已经在临沂杭头实习任教的杨继勋怀揣满腔爱国热情,和老师、同学们一起随同校长曹香谷踏上了流亡救国之路,期间辗转兰陵、台儿庄、许昌、方城、老河口、郧阳、均州、梓潼等地,徒步横跨鲁、豫、鄂、陕、川五省,行程七千余里,于1939年初到达四川绵阳。

在路上,杨继勋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奸淫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慨的他更加卖力地跟随曹香谷练习拳脚,希望有一天以强壮的体魄到前线战场杀敌报国。

“丈夫身许国,此心久已决。生当树功勋,死当立忠节”。不久后,杨继勋和同学七人告别老师、同学一起加入由白崇禧领导的新编19师,驻守在钦州,决心舍身杀敌,驱除鞑虏。

1939年11月,日军大举进犯钦州,杨继勋所在部队大多都是没经验的新兵,有的还是娃娃兵、学生兵,战役一开始,部队就被打散,官兵死伤无数,被日军抓获的士兵都被一根根铁丝穿过锁骨三五成群分别绑在一起。

杨继勋的同学战死三人,他的右脚也被流弹击中,在日军的追赶下,杨继勋一瘸一拐的和三位战友跑到钦县犁头嘴的一座山上,前面是万丈悬崖,后面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兵,走投无路的杨继勋对战友说:与其被日本鬼子穿锁骨,还不如跳下去,万一有一条生路哪?于是,他两眼一闭率先跳下悬崖,醒来时,发现自己趴在山涧的一棵大树上。

浑身伤痛的他来不及庆幸自己没被摔死,反而让刺骨的疼痛、难耐的饥渴折磨的他万念俱灰,濒临绝望时,他撕下衣服上的一块破布,用随身带着的笔在上面吃力的写到:我家住沂州府南城子村,父亲杨砚田,家有良田百亩,牛马成群,如能帮助魂归故里,必有重谢。

等待死去的他趴在树上一动不动,忽然天降小雨,他本能的张着嘴仰面接雨水喝,雨水化解了他的饥渴,安抚了他绝望痛苦的情绪,有了些许力量的他逐渐恢复理智,用上衣将头裹住,心一横,从树上滚到地上。

幸好当地一位苗族老乡上山砍柴,在草丛中发现了昏迷不醒的他,苗族老乡把他背到家里,悉心照料。杨继勋伤愈后,这位有着民族大爱的苗族老乡将家里仅有的两块大洋给了他,让他去找部队,继续杀敌。

杨继勋跪别这位救命恩人再次踏上抗日杀敌的征程。后来在黄埔军校读书时,杨继勋专门请假回故地寻找这位苗族老乡,令人叹息的是,那个地方已被战火夷为平地,从此便再也没有了这位恩人的消息。

(三)

“杀!杀!杀日本鬼子!”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幕,在我刚记事时,当时已在朱家岭小学教学的大姨夫来我家,又和父亲开怀畅饮到很晚,后来喝醉了就住在我家东厢房。半夜里,我们一家都被“杀!杀!杀日本鬼子!”的叫喊声惊醒,望着院子里一边叫喊一边打拳的大姨夫,吓得我直哆嗦,我曾问父亲:大姨夫是不是疯了?父亲扶着我的头说:你大姨夫没有疯,只是那段经历让他永远无法忘记。

1940年4月,杨继勋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在十七期步兵科就读,因学习刻苦,英勇顽强,被身为校务委员的白崇禧看中,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多次受到嘉奖。

随着国内形势的加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物资也开始通过滇缅公路向国内运输,再投入到前线的抗战军队中,为了保障这条珍贵的生命线,中国于1941年与英国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并成立中国远征军。

日军为了切断这条生命线,开始大规模入侵缅甸等东南亚国家。1942年1月,日本第55师“冲之队”突破泰缅边界,一路直逼仰光,英国军队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节节败退;2月5日,英方极力督促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作战;2月1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第5、第6、第66军共10个师10万余人组成的远征军挺进缅甸,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联合英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此时的杨继勋已在第五军新200师任少尉排长,进入缅甸不久就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3月20日,日军向驻守缅甸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驻守同古的英军竟然仓皇逃窜。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师长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戴师长还宣布:“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千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杨继勋因连长战死,临时补缺,成为连长。

进入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变幻莫测。由于英缅军在战斗中频频失利,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也只能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淖。

4月23日拂晓,日军猛烈攻占缅甸北部重镇棠吉。为消除缅北危急形势,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奋力反攻,棠吉之战随即爆发。

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杨继勋所在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这场战斗打得尤为壮烈,远征军们都抱定必死的决心和日寇血战到底。战斗中,杨继勋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冲锋时刻他来不及去安抚战友,只能冒着枪林弹雨,继续拼命将子弹狠狠地打向日寇阵地。

经过激战,棠吉被远征军攻克,战役中歼灭日军800余人。消息传到国内,极大鼓舞了国人的抗日士气。

由于史迪威指挥失误,中英缅同盟军配合不当,日军又集结了优势兵力反扑,致使缅甸战事急转直下。

1942年5月1日,日军进占曼德勒,中英联军全面溃败,开始全线撤退。畹町、八莫失陷后,史迪威决定全军向印度境内撤退,并电告杜聿明,要求第5军(含新编第38师)也随之撤往印度。

但杜聿明为保存中国抗日兵源,于5月6日电复罗卓英,希望率部返回国内,不愿入印。同时又发电请示蒋介石。

5月7日,蒋仍电示:“我军应即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

于是杜聿明决定率部经密支那向片马、腾冲方面撤退。9日,第5军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时,在杰沙地区与日军第56师追击部队遭遇,同时获悉八莫、密支那均已失陷。日军攻占密支那,包抄腊戌,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远征军回国的所有通道。远征军第五军遂由曼密铁路以西地区,向孟关、大洛之线边打边撤,最终被迫走进野人山,伺机从这里绕道回国。

(四)

杨继勋眼前这座覆盖着浓密热带雨林的火山,就是“野人山”了。缅甸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

野人山地区在缅甸最北方,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位于中国和缅甸印交界处,再北是喜马拉雅山,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夹峙,山区生活着一些尚处在原始部落时代的野蛮族群克钦人,还有少数难以确定种族的人群,这些人深居大山,不与现代文明人交往,被当地人称为“野人”。野人山山峦重叠、林莽如海、树林里沼泽绵延不断、河谷山大林密、豺狼猛兽横行、瘴疠疟疾蔓延,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缅甸人对此都敬而远之,从不敢贸然走进。

日军当时集结了大量兵力围歼撤退的远征军将士,头上是飞机的轰炸,后面是日军的追击,东边的回国之路已被日军截堵。杜聿明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只能选择穿越野人山回国。万没想到,缅甸野人山里面的环境会这么险恶,中国远征军在此付出的代价会这样惨烈。

“进入野人山没几天,远征军开始断粮,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连战马也被杀光吃了,可前面还有无尽的艰险在等着我们,战友们像一具具行尸走肉,伤痕累累、跌跌撞撞地木然前行。饥饿、追杀、疾病、恐惧、绝望萦绕着战士们,人能吃的东西没有,可吃人的东西却不少,老虎、蟒蛇、吸血的蚂蝗和各种不知名的虫兽随时出没,连蚂蚁都是吃人的。滂沱的大雨让这片热带雨林泥泞不堪,如果一不小心掉进山谷或者沼泽地,就别想再出来,可是当时形势非常凶险,受伤的战友们,有的头部中弹,有的腿断胳膊折,但时间紧迫,行军路急,无法再去关照他们,他们只能哭着喊着跟着队伍爬行,一路行军一路倒下,有的战友爬过的地上留下一片血痕,没有送别没有葬礼,就那么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倒下,看着他们痛苦的死去,我却无能为力……”,每当回忆起野人山大撤退时的情景,杨继勋就忍不住嚎啕大哭。

体力不支的杨继勋和战友们吃野果、吃树根、吃芭蕉叶、最后连腰带、手枪套也没剩下。饿的头晕目眩的他和大部队走散了,一个人像游魂一样在热带丛林里转圈。参天的大树遮天蔽日,有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只有感觉实在困得不行,才敢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打个盹。

有一天,实在又困又乏,但为了不被丛林里的虫兽吃掉,他艰难地爬上一棵古树,趴在树干上睡觉。

五月的缅甸丛林,白天热的让人窒息,到了晚间,却是寒气逼人,杨继勋趴在树上,冻得浑身打颤。这时,树上爬上来一只周身洁白的小猫,冲着杨继勋喵喵直叫,少气无力的杨继勋就把白猫抱到怀里取暖。

第二天一早,杨继勋醒来后,白猫就走了,走的无声无息。每当想起那只白猫,他都感觉很惊奇,也许是命不该绝,也许是杨家列祖列宗在护佑着他,让他大难不死。

他舔着喝了一点芭蕉叶上的露水,吃了几片树叶,感觉身上有了一点力量,于是他拄着一根树枝,顺着沿路死去的战友的尸体,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出野人山。

5月18日,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的封锁线时,遭受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26日晚,在缅北茅邦村戴安澜因伤重殉国。第200师官兵由师步兵指挥官郑庭笈率领,扶棺向国内继续前行。

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英勇的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无畏的勇士。太平本是烈士定,却无烈士享太平。

据史料记载: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10万总兵力当中,当时为战斗而牺牲的中国军人约2万多人,却有3万人死在了野人山。在历时114天,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之后,部队终于走出“野人山”,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团长柳树人、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等牺牲殉国。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5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芭蕉叶等都吃完,处境更惨,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

这段惨重的历史一直深深禁锢在杨继勋心里,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撕心裂肺,放不下,忘不掉,常常在脑海中出现,每当这种时候,杨继勋就会疯狂地喝酒,用酒精的渗透麻醉无法忘却的自己。

(五)

上小学的杨廷艾有一天忍受不住了,因为满校师生都发一枚纪念章挂在胸前,唯独她因为有曾经是国民党的父亲,不能佩戴纪念章。放学后她独自一人跑到竹林边委屈的放声大哭,竹林边护城河里流水潺潺,已分不清哪是眼泪,哪是泉水。来找寻她回家吃饭的父亲站在她的身后良久,喃喃地说:丫头呀!爹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你王启德大爷在公开场合也说过:杨继勋是历史上有污点的好人!

回国后,杨继勋受到蒋介石接见,提拔为上校团长,并赠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中正剑”一把(照片、勋章和佩剑在文革期间交到临沂县革委会,至今下落不明)。

1944年8月9日,越南共产党员胡志明在被国民党当局关押1年11个月零15天后,在柳州被释放了,后经南宁、龙州,从水口关入越,回到了越南北坡革命根据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后,越南共产党在胡志明的领导下,组织“越南独立联盟”(简称“越盟”)举行起义夺取政权。

此时,杨继勋被委派到国民党第一方面军第九十三军任副师长,九十三军的高级军官常接受胡志明等越盟首脑的邀约,并曾多次给“越盟”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帮助。胡志明更是把杨继勋当成了“越盟”的军需官,两人也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因援越一事,蒋介石大发雷霆:我们是国民党,胡志明是共产党,你们为什么要帮助共产党,要装备胡志明的部队?

然后,蒋介石将第一方面军调往东北战场,因杨继勋脚伤复发,被临时安排到南京铺镇火车站当站长。

“杨继勋在当站长的时候为家乡人做了不少好事,当年我逃难去了南京,就是杨继勋收留了我,并帮助我。可是,也是因为他的帮助,我没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龙前屯的刘广胜如是说。

1947年,身为傅庄儿童团团长的刘广胜,年龄不大,却一心要效力于祖国的解放事业,对欺压百姓的王洪九之流深恶痛疾,受龙前屯党支部书记杨宝璋影响,秘密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

王洪九的爪牙、“傅庄乡自卫队队长”陈志乾带领还乡团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疯狂抓捕、屠杀各村里的村干、共产党员、民兵和军属,在龙前屯汉奸的出卖下,还乡团到龙前屯将刘广胜打得奄奄一息,以为已经打死,就将刘广胜扔在村边。刘广胜苏醒后无处可去,只能带伤外逃,最后跑到南京投奔杨继勋,杨继勋义无反顾地收留了他,替他养好伤病,并安顿他到车站卖香烟。

刘广胜终生没有忘记身为国民党的杨继勋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他这个小共产党,感恩同时,也因杨继勋的出手相助没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他抱憾终生,直到去世。

(六)

1949年4月23日午夜,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由下关经挹江门进入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宣告南京彻底解放,蒋家王朝立时土崩瓦解。

在解放大军即将入城之际,蒋介石深感大势已去,开始召集残部准备潜逃。在公布的名单上,杨继勋的名字赫然纸上。此时此刻的杨继勋,早已心灰意冷,不想继续跟着蒋介石与人民为敌,就以拉肚子为借口,跑到厕所,钻到厕所上面的天花板横梁上蹲了一晚。

“当时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是被搜出来枪毙,一是躲过这一劫想办法回家。”事后,杨继勋很庆幸地说。

1949年6月,杨继勋突破重重险阻,只身一人回到阔别13年的家乡,亦如游子那孤单漂泊的身影久久矗立在村头的竹林边,望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热土,不禁泪流满面。

13年前为保家卫国从竹林边远走他乡,如今迎接他的还是这片翠绿的竹林。

时光仿佛转了一个圈,从起点重新回到起点。此时此刻他感觉做了一个梦,老天似乎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走时,一无所有;来时,身无分文。跌宕起伏的13年,没带来他乡一片云彩。

(七)

1951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政通人和之际,百废俱兴。城子村也开始建起小学,让安居乐业的孩子们有个学习的归宿。

此时的杨继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率先报名投身到傅庄教育振兴的事业中去,以满腔的热情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黄埔军校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刚刚兴起的乡村教育中去,他的教学足迹踏遍前屯小学,朱陈小学,付庄小学,杨河湾小学,朱家岭小学等多所学校,教学期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爱生如子,桃李满天下,为临沂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振兴临沂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傅庄现代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任教期间,他曾被评为临沂县优秀教师,临沂地区优秀教师(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历史上有污点的好人”杨继勋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实属不易)。

杨贵然(杨继勋教过的学生):1963年,杨继勋老师带领杨河湾小学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教学的高小六年级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全部考上了初中,这在临沂是绝无仅有的。这个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为了督导我们的学习,在整个六年级期间,杨老师把睡觉的床都搬到了教室的后面,吃住都在教室,真可谓倾注了全部心血!后来同学们每每提起,无不肃然起敬,心生感慨!杨老师的这种敬业精神,也始终教育、激励着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奋努力!

“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对我们很好,教我们学习,教我们武术,家里有困难他会拿仅有的工资来资助我们。他去世的时候,我们都不相信,因为他在我们心目中,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们都期盼,杨老师严厉中透着温和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家住劳模店子村的董玉坤回忆起杨继勋老师,两眼满含热泪。

张宪勇:杨继勋老师在杨河湾小学教学时,用树枝削成红缨枪,让学生们人手一把,他教孩子们操练杨家枪,多次代表学校外出表演,获得过很多奖状。

(八)

郑福贵:杨继勋年少立志,抗日救国,功不可没。回乡教书,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

后半生的杨继勋过得谨慎而平静,有时候,还会有过野人山时的惶恐。但无论岁月给他什么,他都坦然去接受,去面对,去体会,从未逃避和退缩。他的一颗纯粹的自然之心没有选择位高,却活出了人们心中的崇高。

1975年正月初七,抗日英雄杨继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右脚在抗日战争中受伤,晚年时流脓不止,最终染上恶疾,离我们远去。

他走的坦然从容,却是那么正气凛然。

去世前,他向前来看望的王启德、杨继密等老师说:“我知道我不行了,临别时也没有美酒送别,家里还有点地瓜干,让廷艾她娘去傅庄粮管所换点酒,给来为我送行的老师们暖暖身子吧!”

那一天,雪下得很大,呼啸的狂风,像吹响出征的号角;漫天的飞雪,似上天派来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接引他去找寻远征军逝去的战友们。

送殡后,王启德老师和我父亲翟士达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在酒桌上摆了三副碗筷,父亲端起一杯酒慢慢倒在地上,抽泣着说:老杨呀,你一直说你是历史上有污点的好人,但我们一致认为你是没有污点的好人。王启德老师猛地喝下一杯酒,大声吼道:那样说其实是为了保护他的权宜之计,杨继勋岂止是没有污点的好人,他还是我们心中震古烁今的英雄!像杨家将一样的大英雄!!!

行之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英雄永垂不朽!

忠魂不泯!

英灵犹在!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20年6月29日

注:部分素材参阅:远征军网、国家人文历史、人民网。本文得到夏悠悠、翟一鸣大力协助和校对,向为本文提供材料和帮助的杨廷艾、杨廷文、杨继密、杨树林、杨贵然、杨廷堂、张宪勇、王怀志、刘振才、徐粒程、黄克勇、左磊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