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少年之名》播出的第6期上篇花了一个半小时呈现选手第三场公演舞台前的互选过程。

节目规则是:

不少网友吐糟互选过程耗时过长。但其实这里面所展示出来的人际社交真相很让人玩味。

印象比较深的是,何懿/峻自认为跟很多选手保持很好的关系,却一直没人邀请他组队,最后只能自动成组,留在了无人问津的《如果我们不曾相遇》组。

我相信如果赛制不是这么残酷,如果不是每个人都只能给一个少年打电话,或许何懿峻不会被落下。但就是因为只能选择一个人,为兄弟情,何懿峻不是跟某些少年感情最好的那个;为三公舞台荣誉,何懿/峻排名倒数第一,显然也不能为团队争取更多的助力值。何懿峻过后接受采访的时候,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没人选,甚至因此情绪低落,不愿在新组建的队伍里好好练习,逆风翻盘。

何懿/峻的境遇其实很值得我们反思。

与人建立深厚的感情,需要长时间的相处,不是一朝一夕,一次团建活动的聊聊天吃个饭,或互相帮了一点小忙,就能换来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某某的朋友,其实不过是躺在别人通讯录里熟悉的路人甲。

慕星远说得很真实了

我有个亲戚,平日里经常跟公司的同事勾肩搭背,一起出去喝酒玩牌。上个月他出车祸住院,一时间拿不出来万把块医药费,打遍了那大帮兄弟都没人肯借钱。结果还是我们这些亲戚帮他付钱,还经常去医院探望他。他感慨还是亲人好,骂骂咧咧那些兄弟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一问他那些兄弟都是些什么人,他就只知道别人家里人是做什么的,有几口人,还有一些在公司人尽皆知的事情,其余一概不知,“老子还给他们集过赞投过票!真是不够兄弟!”。

很多人只能共富贵共玩闹,是因为富贵玩闹轻而易举,出个场赔赔笑就能享乐;而共患难却并不轻松,花钱都还是浅薄,人力才是最情真意切的付出,花精力、跑人脉、牺牲休息时间等等都是共患难的成本。有些人不是自私,是你的重要程度还不值得他甘愿为你承受这些成本。

当时我就跟我这亲戚说,经此一事,获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不是知道了哪些人不把你当兄弟,而是知道了自己还不是哪些人的真兄弟,进而反省自己为人处世上的不足。

回到何懿/峻,他在后采里脱口而出李在溪、徐圣恩、李宸旭等好几个少年的名字。但从节目组放出来的反映何懿/峻与其他选手相处友好的片段来看,洪伟豪的“这帮都是我在《少年之名》认识最好的兄弟”、陈俊豪的“不管谁再火再怎么样谁再落魄,我们一定会在一起,一起走下去”等等这种就算不是场面话,何懿峻也不过是被包含在内的众多人之一。

且从目前的剪辑中无法看出来何懿峻跟他提及的那些少年“是很好的兄弟”。当然,可能私下感情确实不错,这个就不得而知了。至少从表面上看,何懿峻不是别人的唯选并不奇怪。

李希侃是这一轮的第一名,他的选择是下位区的段旭宇。但就算是李希侃有提及段旭宇跟他同宿舍,平日里两个人也相处得很好,李希侃仍然考虑到了段旭宇的舞蹈和唱跳很棒。

人就算不是完全自私,也是绝对功利的。但功利并不是贬义词。每个人都希望接近优秀的人,让别人的闪光成为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养分。这种希望自己更进一步的积极性,肯定是要比原地不动纯帮扶的热心更强烈。更不必说《少年之名》本质上还是一场比赛,三公舞台之后少年们就要面对最残酷的淘汰,有人表现力拉垮掉队不仅影响个人成绩,更是对整个团队的不负责。所以,在考虑友谊的情况下必然要掺杂能力的考量。

这种做法其实很现实。就像有的时候有些人,我们明明不怎么跟他合得来,但奈何别人真的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我们就得找他帮忙;或者别人真的就是在某些领域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得从他身上了解某些信息,行到某些方便。一个人意志上可以成为一支队伍,现实里从来没有孤身英雄,这个社会越来越讲究合作的力量。这里的合作显然是取长补短,而不是抱团取暖。

我相信何懿峻能从海选中脱颖而出肯定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每个人的优秀千姿百态,让自己尝试与更多优秀的人碰撞出火花是人之常情。所谓朋友一生一起走,并不是非得要时时处处都待在一起,这只能是空间上的亲密。各自走出去汲取更广阔的能量,回过头来一起分享自己的进步才是精神高度上的亲密。

优秀的人终究会走到一起,这其中有主观靠近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步频一致、步伐一致,他们能够并肩同行很长一段路,这种常年累月的磨合与陪伴才是感情保温直至升温的关键。

幸而何懿/峻最后还是在慕星远的开导下振作起来了。而他是否能够挺进26强,也将在今晚8点的三公舞台上揭晓。但也许,晋级与否,这段被落下的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才是何懿峻参加这场《少年之名》最宝贵的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