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太剛則折,太柔則廢。”

大意是說,過於剛硬就會折斷,過於柔弱就沒有用處。

爲人處世便是如此。

人要善良,但也要如愛默生所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做人做事,善良沒錯,但要有分寸。

人生在世,要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也要明白這個江湖的險惡。

人啊,別太大方了,好心有時被辜負,善良容易被踐踏。

不是所有人,都能值得你的體諒和付出。

做人,別太傻,留下三分好給自己。

01CY故事

人,爲什麼寒心?

中國老話常說: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在人遇難求助時,適當的幫助,會得到他一輩子的感激;

但如果你給他的恩惠遠遠超過了當前這個困難,他便不覺得這難有什麼了,反而會對你的幫助認爲理所應當。

人性本就如此。

一個拾荒老人,無兒無女,長期以撿垃圾爲生。

而老林,則一家開廢品回收站的單身漢,也是無兒無女,看着老人挺可憐的,便決定資助老人。

於是他每個月給老人500塊錢,作爲老人的生活補助。

起先老人很是感動,每次把錢接過手都會深鞠一躬並含淚說謝謝,可時間一久老人便變得隨意了。

每個月到點就來拿錢,拿了錢就走,以前的鞠躬謝也都沒了,當然啦!老林也並不在意這些,只要老人健健康康就好。

可就在上個月,老林只給了老人200塊錢。

老人便立馬用質問的口氣問老林;“以前不都是500?爲什麼這次只有200?”

老林說道:“我相了一個老伴,家裏負擔重了,以後不能再給你那麼多了。”

老林以爲自己的解釋能換來老人的理解。

沒想到,老人聽後大怒:“你爲什麼拿着我的錢去相老伴,爲什麼?”

新聞看到這我很是氣憤。

本來500元錢和200元錢,都是老林的善意和好心,不求回報,可卻被老人當成了理所當然。

而老人也忘了,從頭到尾老林並沒有給予他金錢的義務。

《易經》上說:“日中則閉,月盈則食。”

太陽在正午時就會開始西斜,月亮到了最圓時就開始虧缺。

做人也是如此,對人太好,就是傷害的開始。

你的不斷付出,只會讓他習以爲常。

一旦收回這份好,就會受到他的指責怒罵,甚至是恩將仇報。

對這樣的人,越付出,越心寒。

因爲他只懂索取,不知感恩;只會傷害,從不珍惜。

02CY故事

對一個人太好,你就輸了

古語說:“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期望人幫助也不能過分討好,幫助了人也不能態度隨便。

做人,最重要的是分寸。

萬事有“度”,過猶不及。對一個人太好,傷的是自己。

農民朱之文大衣哥自成名以來,就備受同村人的爭議:

大衣哥出錢爲村裏鋪路,卻被村民喊作秀,還砸掉爲他豎的功德碑。

來找他借錢的人越來越多,可還錢,卻沒有一個人提。

那他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大家滿意呢?

有人說:“之文賺了那麼多錢,現在才花這麼點就想要好?給俺們一人一個小轎車,再給一萬塊錢,再提他好!”

即便大衣哥讓他們如願以償,難道就真能得個“好”嗎?

不,不會的!

所以,纔有了近日那人踹開他家大門,嘴裏還囂張地叫嚷着:“沒事,他不敢管我!”

對一個人太好,你就輸了。

你的每一次遷就讓步,只會讓小人得逞。

無獨有偶

農村出生的趙麗穎,因童年生活艱苦,即使成名之後被傳“身家4億”,她生活依然過得節儉。

出門在外坐經濟艙,

身上穿的也很少是名牌,常背的幾個包,價格都在2000左右,經常到打折店鋪裏買東西。

因爲腳太小,很少有合適的鞋子,但幾乎不會定製,一雙鞋子反覆穿。

雖然自己過的節省,但出名之後的趙麗穎也沒有忘記家鄉。

她出生的地方到處都是泥濘的小路,於是她出錢給村裏修路。

原本是極好的事,卻出現了鋪天蓋地的不和諧聲音,這些聲音,大多也都來自家鄉的人們。

他們說,她每年能掙幾千萬,纔給這麼點錢修路,這也修的太少了吧。

還有人說趙麗穎修的路坑坑窪窪,只是比之前好一點點。

說實話,這比不修的時候好太多了。

沒人規定發達了之後就必須得承擔替家鄉和鄉親做建設的義務。

不出錢修路被罵,出錢修了路還嫌修的不夠好。

人生在世,凡事都不能太過。

對人太好,換來的反倒是別人對你的不在意。

遷就的久了,就沒人會在意你的付出。

這樣的付出,不過是白白犧牲。

因爲遷就別人而委屈自己的,都不值得!

人和人之間,你懂我的付出,我惜你的不易,如此纔是珍貴。

若是不懂,若是不屑,那所有的付出,也就再無必要。

做人,別太委屈自己。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而活。

03CY故事

喫飯七分飽,對人七分好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當知器滿則傾,須知物極必反。

凡事要懂適可而止,發展到極點的,必然會走向反面。

你的心軟,若無邊界,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你的仁慈,若無原則,只會讓對方爲所欲爲。

《世說新語》賢媛篇裏有這樣一則故事。

三國時期,趙姬女兒出嫁時,曾這樣叮囑道:“到了婆家,千萬不要做好事。”

女兒不解了,難道不做好事,做壞事嗎?

趙姬嚴肅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壞事?”

後來餘嘉錫在《世說新語箋疏》說:

“蓋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願其遇事表暴,斤斤於爲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爲善也。”

大意是說:古代長者教育女兒的意願是,不要故意地做善事讓別人知道,以招人嫉妒,從而使人認爲你做好事是應該的。並不是說不要你去做善事。

也就是說,趙姬並非讓女兒不做善事,而是不要讓她一有事就去幫別人,這樣顯得自己貪求善名,還會招來別人的嫉妒仇恨。

人和人之間,凡事都要講究分寸。

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一旦產生對別人幫助的依賴,則會漸漸變得面目全非,不知自己初心。

做人,沒有義務要永遠對誰好。

別人對你好,你可以加倍奉還;你對別人好,可以適度保留。

做人,付出有尺,忍讓有度。

我們不去高估人性有多善,也不要低估了人性有多惡。

對人對情,付出七分恰恰好,剩下三分善待自己。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