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每日人物 劉梓祁 劉麗靜

編輯 | 鍾十五

高考作文向來是每年夏天的討論熱點。而滿分作文更是,既是學生參考的模版、老師教學的風向標,更是大衆津津樂道的談資。

近日,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公開,因其複雜、深沉和抽象的行文風格,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浙江省專家評價此文“老道和晦澀同在”、“深刻與穩當俱備”,誇讚其沒有廢話、邏輯精準。同時認爲此考生有着豐厚的閱讀量,超出了一般高中生的水平。

批評的聲音也同樣聚焦在作文的內容,認爲這篇作文晦澀、難讀,通篇充滿了拗口的語句、生僻的辭藻和難明的引用,是根本沒有“好好說話”。

因此,每日人物找來不同城市的五位重點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們基本有過高考作文閱卷的經歷,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和來理解這篇作文《生活在樹上》。其中不乏誇讚和欣賞,但更多的是憂慮和擔心。這篇作文會否成爲新的寫作標杆,或引起教學上新的思考。老師們各有答案。

以下爲五位老師的口述。

“這篇滿分作文的導向是不對的”

馬君慧,廣州某重點中學語文老師,擔任語文教研組長16年

讀完後的第一感覺是費勁。“話沒好好說”是我對這篇作文的第一印象。我始終認爲作文是要講究對象的,是給誰看的,但《生活在樹上》沒有回答好這個問題。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在寫一篇作文時,需要先假定一個接受的對象羣,然後再決定一個話題要怎麼表達。前幾年的高考作文也有這樣的主題。

如果從這個視角去審視浙江卷的作文題,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最後要面對的人羣其實就是普通大衆,並不是某個單一的人羣或是專業人士,所以沒有必要說的那麼拗口、彆扭。這樣的文章更加適合出現在學術、哲學或是其他比較專業的圈子裏。

從分數看,我覺得第一個老師給的39分還是低了一點,他對考生的創意性還是不太肯定的。但打滿分,我又覺得過了一些。因爲這篇文章畢竟只是語言上的技巧或者素材上的豐榮,畢竟作文終究是要講受衆和普及性的。

如果我去評分,會給一個比較折中的分數,可能40出頭。我一直認爲作文,尤其是滿分作文,是一個帶有導向性的東西。但這篇作文的導向是不對的。

這讓我感到擔心和害怕,有點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了。如果我的學生中出現這樣的人,我該怎麼辦?如果肯定,我擔心會害了這個學生。但要否定這學生,可他的知識面又確實很廣。不論他是不是讀過這些書,他能把這些素材記下來用在考場上,而且還用得挺好。

在我看來,高中生是相對容易在大環境中迷失的羣體。從年齡上講,尤其是高三的學生,在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問題上,應該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思考。如果要扭轉或者糾正,要困難一點。

我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所以我想讓他們知道對什麼人要說怎樣的話、這個話的接受程度如何以及別人會怎麼理解這些話,在這之中達到一種融合。

因爲這篇作文,身邊也有人重新提起以往的滿分作文,比如《赤兔之死》。我覺得用文言文來寫作的章法當然也是可取的。而這一篇作文,有很多詞彙是可以替換成普通大衆更好接受的詞彙的,不然就會給人一種在故意賣弄辭藻的感覺,儘管用的也沒錯。

高考作文雖然說不限文體,但考生還是寫議論文居多。議論文對一個問題、一個現象的切入點以及考生自己所在的這種格局是挺重要的。

有一些學生在遇到一些合適的問題的時候,會以敘事的方式來表現出來,還會帶有一些情感的觸動性,這樣的文章反倒讓人印象更加深刻。

“這種有爭議的作文,一般是專家判出來的”

王珍真(化名),山東某市重點高中語文老師,2019年山東高考閱卷成員

如果是我,會給50-52分。感覺他的邏輯,其實沒那麼條理清楚,他羅列了太多高深的理論,讓別人一眼就感覺是背了很多的名人名言,然後這些跟你要說的道理是不是扯得有點遠。這讓別人感覺就是賣弄你的文采和思維。

文以載道,白居易爲什麼被稱爲是詩王、詩魔,主要因爲別人能讀懂,人們願意去讀,我覺得這是寫文章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你有獨特的思維,你需要跟別人表達,那麼你要表達清楚,讓別人去讀懂你的思維。

我們是考試的作文,不是一些專業性的作文,不需要這麼高深的一些東西,我覺得關鍵是讓閱卷老師讀懂、讀明白,理解你思維的深度,看出你文筆有多麼精彩,而不是說光放這麼多高深的理論。

我們山東高考閱卷的時候,專家會先篩選出來很多文章,告訴你這篇文章爲什麼得58分,爲什麼得46分,所有的老師統一打分標準,上下不會差得很大,第二天開始正式批閱。

能讓我閱卷時候眼前一亮的作文,首先書寫是非常工整的,第二是邏輯清楚,思維深刻、表達流暢,然後有文采。高考閱卷一篇作文最少觀看時間也要15秒,已經遠遠高於我們平時批改作業的時間,所以你的思維、語言,要基本上在這時間內能看出來。

而這篇高考文章,我們第一眼想要看出這篇文章思維的深刻,很難,有一些理論老師都理解不了。也沒有老師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去挨個兒查這句話說的對不對,有沒有道理,是不是科學。

而且高考閱卷打56-60分以上的分,是要跟上級報的。所以這種有爭議的文章,我覺得一般是專家判出來的,不可能是普通的閱卷老師判出來的。而一篇晦澀的文章,個人而言我覺得風險比較大,一般入不了普通老師的法眼,除非是專家。像這篇文章我覺得他運氣比較好。

就山東而言,高中老師比較保守,閱卷也是中規中矩的。就跟那些詩詞似的,有人喜歡李白的風格,有人喜歡杜甫的風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只要別太出格。

這個學生的素養是沒問題的,不能一下子否定了這個學生,所以50分是打到了,但我不會推崇,因爲接受不了,大多數學生也是學不了的。他完全影響不了正常的語文教育,這只是一個個例。

高考試卷有一定的規律和規則在裏面,爲什麼老師要加強這些規律和方法,因爲這些是老師總結的覺得能得高分的方法,然後不斷地灌輸給學生。

“多數人讀不懂背後,折射出社會不讀書的浮躁”

陳久名(化名),安徽某重點高中語文老師,曾參加過高考閱卷

今年是我執教的第18個年頭了,我也參與過數次中考和高考的閱卷。

讀完這篇作文,我的第一感覺是驚訝。無論是文章的用詞,還是裏面提到的素材,都是我們平時很少見到的。但從語文老師教學的角度出發,這篇作文不值得去推崇。它的導向可能會誤導一部分學生。

我要求學生們必須明確作文是要寫給誰看的,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是要寫給閱卷老師看的,所以要爭取在極短的閱卷時間內來爭取一個比較高的分數。這纔是目的是所在。

如果這篇不是滿分作文,我們也不會有機會去解釋它。但學生如果去模仿這篇作文,就會容易劍走偏鋒。所以我會時常和學生講,不要去刻意模仿這類文章,當然也不容易模仿。因爲高考作文其實是“戴着鐐銬起舞”,得讓閱卷的老師明確你的主題、素材和想表達的內容。

而這篇文章的哲學思辨性太強了,拗口的詞句也多,比如裏面講到的“嚆矢”其實就是開端的意思、“濫觴”就是起源的意思或者“肯綮”是要害的意思。而且裏面用到的素材也過於生冷,這都不利於閱卷老師去這篇作文打分。

我覺得這篇作文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第一個老師給了39分,幸運的是後面兩個老師都給了55分。

如果讓我來打分,可能會打50分。至少能看出來這個學生是有閱讀(量)的,而且表達的也比較深刻。而且他確實是切題了,是在表達自己。

我覺得這個18歲的青年是值得鼓勵的,但不值得倡導。因爲它的文章是艱澀拗口的,而大多數的語文老師和學生是不會抱着一種哲學性去讀作文的,但不否認這類作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我非常不願意我的學生在短時間內過度地創新,而且我向來比較反對這種形式。我時常告訴學生要求穩,要把創新運用在表達的清晰、流程和深刻上,通過自己見解讓老師耳目一新,而不是通過一些生僻的詞。

胡適曾經講過作文的文風一定要順、一定要正;再比如歐陽修選拔人才,不會提拔那些寫出艱澀、拗口文章的人。

我並不認爲這篇作文引起了如此廣泛的討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多人在批評這篇文章艱澀拗口,引起了那麼大的風浪,我覺得是一種悲哀。多數人讀不懂、不願讀,甚至是抨擊他,恰恰折射出了這個社會的浮躁——不讀書、少讀書、讀書淺。

如果這篇作文不是一個18歲的孩子寫的,而是一個人們仰望已久的百年哲學家,可能就會去追捧和膜拜。這折射出來的是一種不太理想的文化現象。

但還沒有達到一種(言論)一邊倒的狀況,恰恰說明了有些人還是希望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對生命的哲思。

這名考生筆下出現的素材和人物,雖然小衆,但它恰恰是文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文學看似是不用的東西,但會成爲一個人一輩子的底色。他既然能寫出這樣的文章,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文學和深刻文學的熱愛。

“高考選拔人才,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羅曉暉,前成都七中語文老師,現成都教研院語文組成員,曾任高考作文評卷組長

比起絕大部分考場作文,這篇作文的審題立意、閱讀視野、語言品質,都非常出色。如果我來評分,我會給55-58分。

不給滿分的原因是,表達是一種交流,但它使用了很多讀者並不熟悉的詞彙、外國哲學家和文學作品的文本,多數讀者讀這篇作文是翻譯腔的,而且可能折射出考生有一點“顯擺”或“賣弄”的心態。

另外,他引用的觀點和內容,從理解的角度講,這名同學的理解顯然是不充分的,有些甚至是不準確的,但這無關緊要。請問一個教中國古代文學的教授,未必對西方的哲學和文學有很深刻的理解,我們爲什麼要強求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能夠達到這麼高的水平呢?

我們高考選拔人才,是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不能夠以一個專業研究者的水平去要求一箇中學生。我覺得引用顯示了他閱讀面的開闊,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少的,很難能可貴。現在十幾歲的學生,對很多問題一知半解,不等於他將來也會一知半解。問題在於,我們絕大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接觸過這些東西,連一知半解都沒有。

任何一篇滿分作文,如果要質疑,沒有哪一篇能夠經得起。在我看來,好的作文是沒有標準的,你能用李白的標準去衡量杜甫嗎?如果說考場作文他允許文學創作,允許文章具有文學性,那麼,我認爲它就不適合提出一個很死的標準。

實際高考作文評分的時候,評卷標準給的基礎等級,發展等級之類的,其實很空洞,沒有可操作性,只具有參考價值。實際評分主要取決於評分老師本人的專業判斷。有人評39分,有人評50幾分,最後評滿分,出現這麼大的差異,是因爲每個老師對作文品質的理解有差異。

不順暢甚至晦澀的文章,必定會製造交流障礙,在閱卷場上的風險是很高的。好的作文在高考評卷場得不到應該有的對待,這是常見的事情。這和整個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即我們基礎教育的行業裏邊人才越來越少有關。

中國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都太低,沒辦法吸引到優秀人才。我在成都七中教書的時候,我的學生裏邊幾乎沒有一個填報師範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去指望這些老師能夠有水平、有判斷力來處理看起來有點出格的作文?

所以也要提醒所有考生,寫作務必要有“讀者意識”,考場作文的讀者是閱卷老師,要彰顯自己的特色,同時要評估閱卷老師能否順利讀懂。

網上說的“不說人話”、“晦澀”,是因爲很多人未必看得懂。至於“老到”和“深刻”,倒也沒有,有些句子是有深度的,但整篇文章無非就是說,自我預期和社會對個體的預期,要辯證處理。

《赤兔之死》那篇文章我很熟悉,立意並沒有什麼深度,就是用了一個比較淺易的文言文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也有很多瑕疵,寫得並不怎麼樣,但寫作形式我還是認同,因爲他使用的仍然是漢語母語的表達,而且是一種書面表達。

而寫甲骨文得滿分的那篇,他不是使用現代漢語所使用的規範漢字來書寫的,是在爲評卷製造障礙,他不符合高考的考試要求。我認爲不給他分都是可以的。

“我覺得它已達到了哲學的高度”

筠溪(化名),杭州某重點高中語文老師,參加過高考閱卷

我執教了有近14年。近年來以教高中生爲主,也曾參與過高考語文科的閱卷。

第一次看到這篇作文的時候,覺得寫得挺有思想的,也挺深刻的。能看得出來這個學生的閱讀量是比較廣的,而且表達上有自己的特點。但有些詞在初讀時也不是很明白。

如果讓我來打分的話,考慮到這篇作文所表達的觀點比較難理解,我可能會給出50的分數。因爲在這些年來,在語文課程的調整之下,我們會更佳着重考察學生的閱讀面。

但我覺得至少這篇作文給了我們一些信息,使我們知道現在浙江省的閱卷老師會比較青睞這樣的學生,是會對學生的閱讀面、思想性或是說一些深刻性有所認可的。

可能在未來的教育中,我會比較關注學生在閱讀層面的拓展,引導他們對社會上的現象多關注、多思考,希望能培養出他們在思維上的深度。

在我們老師之間的討論,有些老師是認可這篇作文值得滿分的。畢竟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寫出這樣一篇文章。不僅有自己的建築,而且思想深刻、條理也清晰。

也有老師覺得這樣的作文是缺乏典型性的,因爲它的結構不夠嚴密、選題不夠別緻,而且議論的方式也不是那麼合適。對於普通學生來說,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文章是可以去學的。但一般學生比較難學到。我覺得它已經達到了一種哲學的高度了。

但我還是覺得語文和哲學還是有區別的,而且也不能要求學生達到一個哲學家的高度。只要他能夠有一些深刻、獨到的見解,並且能夠言之成理、不要人云亦云就可以了。

而且我也觀察到,近年來浙江省在對作文打分上是有轉變的。以前會比較欣賞文采出衆、詞藻華麗的文章,但現在可能會對思維的深刻性、論證的邏輯性有更多的考量。

我覺得這樣也是合理的,我也會有意地去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思維,但我自己其實也還在摸索。我會在平時精講一些議論文,帶領學生去品讀、去體會,希望他們能夠學習到作家的表達。我會通過一些專題訓練,去側重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比如魯迅的《拿來主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篇議論文的典範,是可以學習其中的寫法的。

總體而言,一篇滿分作文能引起那麼多的討論,我覺得應該是一件好事。陶淵明有句話說得好,叫奇文共欣賞。

大家有不同的欣賞的聲音,也體現了我們當下對高中寫作水平上,還是存在不同意見的。在這不同意見的相互碰撞、融合中,隨着時間的流逝,可能對於高考滿分作文的評判標準而言,也會逐漸趨於理性。

在這熱度過後,我們會有更多的冷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