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合肥天下瘦,虽是讽语,也说明李鸿章有多富有,在合肥的李氏家族有多豪门。

李鸿章最擅长与各大家族联姻,姻亲合起来可以主导大半个中国(当时的)

自然不会放过合肥四大家族之一的张家。

张树声

张氏的兴旺从张树声开始,由一个小中农家族,发展成良田万倾的大地主,全拜张树声选择投奔李鸿章,在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杀出一条血路,成为超越刘铭传的二把手。

他深得李中堂赏识,厚赐两广,屡任多地巡抚,官至直隶总督,为清朝九个封疆大吏之首。

更是把亲弟弟的女儿李识修,嫁给了他九个儿子中的老二张华轸,可惜她没有孩子。

张树声的大儿子华奎(云瑞),于1889年中了进士,但娶的妻子刘氏,也不能生育,纳的小妾只生了一个女儿,作为长子没孙,地位不稳啊,刚好五弟家生了个男孩,便过继了来。

18个月的孩儿成了张家长孙,因为身子瘦弱,养父希望他练武强身,赐名武龄

他永远不会知道,张武龄嫌自己名字太封建,后改名为冀牖,又叫吉友。

因为不久,养父在任四川道台,客死异乡,年仅八岁的张武龄,随养母回到合肥,作为长孙继承了超级庞大的家产。

周传玠和张元和

张家九房,聚居老宅合肥龙门巷,家产田地多的数不过来,叔叔们各司其职,刘太夫人作为法定继承人张武龄的监护人,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家族,其强势能力可想而知。

如此氛围之下,张武龄青少年时期,内向柔弱、忧郁沉默。他爱好读书习字,洁身自好,和其他抽烟赌博的张家少爷们,格格不入。

到了张武龄17岁那年,奉母命迎娶了,比他大四岁的扬州白富美陆英。

陆英是盐务官陆静溪的女儿。祖籍也是合肥,因父亲做官才到了扬州,买下原属张家的冬荣园作为家宅。

所以两家早就认识,当刘夫人听说陆家女儿非常能干,十几岁就协助母亲管理家事,于是赶紧预订娶回来当媳妇。

收到张家的聘礼,陆家不敢怠慢,花费一整年时间置办嫁妆,雇了十艘船浩浩荡荡从扬州运到合肥。

“送嫁妆的队伍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整套的紫檀家私竟有六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名画字帖不计其数,衣箱里压着翡翠,连扫帚都挂着银链子。

不得不说当年的盐务官真有钱啊!

沈从文与张兆和

刘太夫人好眼光,果然陆英嫁过来成了张家当家女主人,起初是管理内宅四十多个女眷的饮食起居。

想想都不容易,陆英要照顾曾祖父的姨太太,三个婆婆和叔婆,还有公公一个留在四川的姨太太,还有小姑子,小叔子,以及家里的佣人们,人员繁杂却从未因什么事吵过架红过脸,很快就被陆英一个个安排的妥妥贴贴。

之后能者多劳接替太夫人管理起家族产业,理财算账,收租发薪,样样都由陆英亲力亲为。

张家在她的打理下,井井有条日进斗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从1906年成婚,陆英连续给张家生下三个女儿,生到第三个的时候,她都哭了。

张树身虽生有九子,但子嗣并不繁盛。好强的陆英,深知自己肩负传宗接代的重任。丈夫又早就声明“不抽烟,不赌博,不纳妾”,生儿子的责任只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悲惨的是第四个,生下的男孩脐带出血夭折了!

不忍心看着妻子承担一大家人的异样眼光,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到大家族乌烟瘴气的影响,张武龄在妻子支持下,决定举家搬迁,带着三房人,先是到了上海创办实业,妻子陆英在此生下四女儿。

陆英想要一个儿子的心已经快疯了,她的姨妈,也就是前文说的李鸿章侄女李识修,因一生未育,就把刚出生的小女婴抱回去抚养。

注:此处存疑

有资料说陆英的生母也是李鸿章侄女,乃李蕴章之女。可李氏家谱中有载:李蕴章一妻一妾,生有八女,并未有一女嫁给扬州陆静溪。总之陆英的生母,是李氏其他宗室女。

1916年,刘太夫人病逝,归葬合肥老家。办丧礼时排场太大,不经意间惹是生非,家中被人送来了炸弹威胁。

为了家人安全,陆英做主搬家到了苏州,捐资大量钱财,协助丈夫从事教育事业,创办了一系列学校,有成有败,最后付出全部心血,创办了专门收穷苦人家女孩的乐益女校。

乐益带有公益性质,学费也是象征性收取,每年有10%的免费名额,而教师薪资则是同行中最高的。

这不仅是办教育,也是做慈善啊。

老年张武龄与四个女儿

就在学校刚刚建成一个月,年仅36岁的一代商业女强人陆英去世了。

关于她的死因,一说是难产,不太可信,毕竟她结婚16年,这已经是她生的第14个孩子了,存活9个。

二说是拔牙造成的败血症,倒有可信之处。毕竟铁打的女人,生了14个孩子,几乎一年一个,哪有时间坐月子恢复身体?多胎多产,早已亏空了她的身体,一个小小的拔牙手术,就要了她的性命。

但至少,她为张家留下了4女5子,一共九个孩子,还有万贯家财。

能干而强势的妻子突然去世,不会理财也不谙俗事的张武龄,坐在妻子的棺木边,看着眼前众多孩子,痛哭失声。

他才32岁,族人做主为他续弦,一年之后,比他小十岁的韦均一做了九个孩子的继母。

族人似乎是照着陆英寻找的韦均一,一个美丽有才华的女人。立刻就接手了乐意女校,成校长张武龄之外,实际掌权的教导主任。

韦均一与四个女儿 张武龄与六个儿子

陆英去世的时候,最大的女儿元和已经15岁,即使不早慧,这个年龄也已经开窍。痛失母爱之后,眼看着父亲喜滋滋就娶了继母回来,又替代了母亲成为女校的当家人。在元和心中,对于曾经羡慕的父母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怀疑。

其他孩子还小,唯独元和和继母关系紧张,但她继承的是父亲内向隐忍的性格,并不明刀真枪地对抗,只是默默憋屈着叛逆着。

韦均一个性强硬,心胸狭隘,待长辈冷淡,对下人刻薄。

特别是嫉妒陆英在家族中美好的名声,想方设法要清楚她的痕迹,连张武龄都从不在孩子们面前提起陆英这两个字。

亡妻祭日的时候,他则带着韦均一离开家,不是去听戏就是回娘家。

家中的众多干干们(保姆)为陆英打抱不平,处处与韦均一作对,元和就纵容着窃喜着。

偏偏张武龄是个宠妻狂,觉得让韦均一做后母,已经很委屈了,便事事帮着她,护着她,若是哪个下人惹了她生气了,张武龄不会责罚下人,但会带着韦均一出外游玩散心,去上海看戏,回娘家小住 ,或者买礼物讨她欢心。

这样的举动在十几岁青春期的元和看来,那么刺眼那么扎心。

元和在月台

矛盾的激化是元和17岁那年,在大夏大学读二年级,但韦均一认为费用太高,不让她继续读。

元和和她吵了起来,作为张家的长女,竟然付不出学费?

要知道生母最在意的是子女的教育,从不亏待孩子在学习上的任何要求。

要知道陆英去世时,给了每个孩子的保姆,每人200个大洋,嘱托她们一定要带到18岁,而当时保姆的月薪仅是2元。

更何况陆英给孩子们留下的巨额家产呢?成了韦均一的私人所有吗?

此事激怒了性格刚硬的二妹允和,继承了母亲的管理能力,她召集乐益女校的学生们罢课,组织大家罢免韦均一,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在族人调解下,韦均一让步,由佃租中筹资供元和去读大学,但姐妹付出的代价是:应恼羞成怒的继母要求,销毁家中所有陆英的照片,仅仅留下一张。

这是一种多么不善良的举动啊。“元和事件”寒了张家人的心。

元和的心中,一定是恨透了这个女人,也恨透了父亲对她的偏袒。

陆英仅有的照片,是在上海的洋装留影

四妹充和因为从小在叔奶奶身边长大,对生母感情不深,到了16岁,叔奶奶去世她才从合肥来到苏州。

父亲已过世,姐弟外出求学,只有继母持家,充和与她关系亲密,感情胜似母女。有一次她跟弟弟们聊天时,很纳闷问:父亲热爱摄影,姐弟们都有很多照片,为何母亲的照片仅此一张,再未见过呢?

二弟幽幽地说了一句:“其余的照片都在二姐的哭泣声中被人毁掉了”

这人,表面看当然是韦均一,实际上应该是那个软弱无情的张武龄吧。

陆英知书达礼温良贤德,为了张家奉献了一生,最后只留一张影像在世间,幸有合肥四姐妹的追忆,将陆英女神般的形象留在世人脑海中。

替陆英感到不值,究竟,还是错付了!

参考资料:《浪花集》《张家旧事》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