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合肥天下瘦,雖是諷語,也說明李鴻章有多富有,在合肥的李氏家族有多豪門。

李鴻章最擅長與各大家族聯姻,姻親合起來可以主導大半個中國(當時的)

自然不會放過合肥四大家族之一的張家。

張樹聲

張氏的興旺從張樹聲開始,由一個小中農家族,發展成良田萬傾的大地主,全拜張樹聲選擇投奔李鴻章,在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時殺出一條血路,成爲超越劉銘傳的二把手。

他深得李中堂賞識,厚賜兩廣,屢任多地巡撫,官至直隸總督,爲清朝九個封疆大吏之首。

更是把親弟弟的女兒李識修,嫁給了他九個兒子中的老二張華軫,可惜她沒有孩子。

張樹聲的大兒子華奎(雲瑞),於1889年中了進士,但娶的妻子劉氏,也不能生育,納的小妾只生了一個女兒,作爲長子沒孫,地位不穩啊,剛好五弟家生了個男孩,便過繼了來。

18個月的孩兒成了張家長孫,因爲身子瘦弱,養父希望他練武強身,賜名武齡

他永遠不會知道,張武齡嫌自己名字太封建,後改名爲冀牖,又叫吉友。

因爲不久,養父在任四川道臺,客死異鄉,年僅八歲的張武齡,隨養母回到合肥,作爲長孫繼承了超級龐大的家產。

周傳玠和張元和

張家九房,聚居老宅合肥龍門巷,家產田地多的數不過來,叔叔們各司其職,劉太夫人作爲法定繼承人張武齡的監護人,管理着這個龐大的家族,其強勢能力可想而知。

如此氛圍之下,張武齡青少年時期,內向柔弱、憂鬱沉默。他愛好讀書習字,潔身自好,和其他抽菸賭博的張家少爺們,格格不入。

到了張武齡17歲那年,奉母命迎娶了,比他大四歲的揚州白富美陸英。

陸英是鹽務官陸靜溪的女兒。祖籍也是合肥,因父親做官纔到了揚州,買下原屬張家的冬榮園作爲家宅。

所以兩家早就認識,當劉夫人聽說陸家女兒非常能幹,十幾歲就協助母親管理家事,於是趕緊預訂娶回來當媳婦。

收到張家的聘禮,陸家不敢怠慢,花費一整年時間置辦嫁妝,僱了十艘船浩浩蕩蕩從揚州運到合肥。

“送嫁妝的隊伍從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

整套的紫檀傢俬竟有六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名畫字帖不計其數,衣箱裏壓着翡翠,連掃帚都掛着銀鏈子。

不得不說當年的鹽務官真有錢啊!

沈從文與張兆和

劉太夫人好眼光,果然陸英嫁過來成了張家當家女主人,起初是管理內宅四十多個女眷的飲食起居。

想想都不容易,陸英要照顧曾祖父的姨太太,三個婆婆和叔婆,還有公公一個留在四川的姨太太,還有小姑子,小叔子,以及家裏的傭人們,人員繁雜卻從未因什麼事吵過架紅過臉,很快就被陸英一個個安排的妥妥貼貼。

之後能者多勞接替太夫人管理起家族產業,理財算賬,收租發薪,樣樣都由陸英親力親爲。

張家在她的打理下,井井有條日進斗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從1906年成婚,陸英連續給張家生下三個女兒,生到第三個的時候,她都哭了。

張樹身雖生有九子,但子嗣並不繁盛。好強的陸英,深知自己肩負傳宗接代的重任。丈夫又早就聲明“不抽菸,不賭博,不納妾”,生兒子的責任只能落在她一個人身上。

悲慘的是第四個,生下的男孩臍帶出血夭折了!

不忍心看着妻子承擔一大家人的異樣眼光,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到大家族烏煙瘴氣的影響,張武齡在妻子支持下,決定舉家搬遷,帶着三房人,先是到了上海創辦實業,妻子陸英在此生下四女兒。

陸英想要一個兒子的心已經快瘋了,她的姨媽,也就是前文說的李鴻章侄女李識修,因一生未育,就把剛出生的小女嬰抱回去撫養。

注:此處存疑

有資料說陸英的生母也是李鴻章侄女,乃李蘊章之女。可李氏家譜中有載:李蘊章一妻一妾,生有八女,並未有一女嫁給揚州陸靜溪。總之陸英的生母,是李氏其他宗室女。

1916年,劉太夫人病逝,歸葬合肥老家。辦喪禮時排場太大,不經意間惹是生非,家中被人送來了炸彈威脅。

爲了家人安全,陸英做主搬家到了蘇州,捐資大量錢財,協助丈夫從事教育事業,創辦了一系列學校,有成有敗,最後付出全部心血,創辦了專門收窮苦人家女孩的樂益女校。

樂益帶有公益性質,學費也是象徵性收取,每年有10%的免費名額,而教師薪資則是同行中最高的。

這不僅是辦教育,也是做慈善啊。

老年張武齡與四個女兒

就在學校剛剛建成一個月,年僅36歲的一代商業女強人陸英去世了。

關於她的死因,一說是難產,不太可信,畢竟她結婚16年,這已經是她生的第14個孩子了,存活9個。

二說是拔牙造成的敗血症,倒有可信之處。畢竟鐵打的女人,生了14個孩子,幾乎一年一個,哪有時間坐月子恢復身體?多胎多產,早已虧空了她的身體,一個小小的拔牙手術,就要了她的性命。

但至少,她爲張家留下了4女5子,一共九個孩子,還有萬貫家財。

能幹而強勢的妻子突然去世,不會理財也不諳俗事的張武齡,坐在妻子的棺木邊,看着眼前衆多孩子,痛哭失聲。

他才32歲,族人做主爲他續絃,一年之後,比他小十歲的韋均一做了九個孩子的繼母。

族人似乎是照着陸英尋找的韋均一,一個美麗有才華的女人。立刻就接手了樂意女校,成校長張武齡之外,實際掌權的教導主任。

韋均一與四個女兒 張武齡與六個兒子

陸英去世的時候,最大的女兒元和已經15歲,即使不早慧,這個年齡也已經開竅。痛失母愛之後,眼看着父親喜滋滋就娶了繼母回來,又替代了母親成爲女校的當家人。在元和心中,對於曾經羨慕的父母之間的愛情,產生了懷疑。

其他孩子還小,唯獨元和和繼母關係緊張,但她繼承的是父親內向隱忍的性格,並不明刀真槍地對抗,只是默默憋屈着叛逆着。

韋均一個性強硬,心胸狹隘,待長輩冷淡,對下人刻薄。

特別是嫉妒陸英在家族中美好的名聲,想方設法要清楚她的痕跡,連張武齡都從不在孩子們面前提起陸英這兩個字。

亡妻祭日的時候,他則帶着韋均一離開家,不是去聽戲就是回孃家。

家中的衆多幹幹們(保姆)爲陸英打抱不平,處處與韋均一作對,元和就縱容着竊喜着。

偏偏張武齡是個寵妻狂,覺得讓韋均一做後母,已經很委屈了,便事事幫着她,護着她,若是哪個下人惹了她生氣了,張武齡不會責罰下人,但會帶着韋均一出外遊玩散心,去上海看戲,回孃家小住 ,或者買禮物討她歡心。

這樣的舉動在十幾歲青春期的元和看來,那麼刺眼那麼扎心。

元和在月臺

矛盾的激化是元和17歲那年,在大夏大學讀二年級,但韋均一認爲費用太高,不讓她繼續讀。

元和和她吵了起來,作爲張家的長女,竟然付不出學費?

要知道生母最在意的是子女的教育,從不虧待孩子在學習上的任何要求。

要知道陸英去世時,給了每個孩子的保姆,每人200個大洋,囑託她們一定要帶到18歲,而當時保姆的月薪僅是2元。

更何況陸英給孩子們留下的鉅額家產呢?成了韋均一的私人所有嗎?

此事激怒了性格剛硬的二妹允和,繼承了母親的管理能力,她召集樂益女校的學生們罷課,組織大家罷免韋均一,事情鬧得不可開交。

最後在族人調解下,韋均一讓步,由佃租中籌資供元和去讀大學,但姐妹付出的代價是:應惱羞成怒的繼母要求,銷燬家中所有陸英的照片,僅僅留下一張。

這是一種多麼不善良的舉動啊。“元和事件”寒了張家人的心。

元和的心中,一定是恨透了這個女人,也恨透了父親對她的偏袒。

陸英僅有的照片,是在上海的洋裝留影

四妹充和因爲從小在叔奶奶身邊長大,對生母感情不深,到了16歲,叔奶奶去世她才從合肥來到蘇州。

父親已過世,姐弟外出求學,只有繼母持家,充和與她關係親密,感情勝似母女。有一次她跟弟弟們聊天時,很納悶問:父親熱愛攝影,姐弟們都有很多照片,爲何母親的照片僅此一張,再未見過呢?

二弟幽幽地說了一句:“其餘的照片都在二姐的哭泣聲中被人毀掉了”

這人,表面看當然是韋均一,實際上應該是那個軟弱無情的張武齡吧。

陸英知書達禮溫良賢德,爲了張家奉獻了一生,最後只留一張影像在世間,幸有合肥四姐妹的追憶,將陸英女神般的形象留在世人腦海中。

替陸英感到不值,究竟,還是錯付了!

參考資料:《浪花集》《張家舊事》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