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之後,中國老大爺讓4000萬老外膜拜!

沒有任何徵兆,“阿木爺爺”突然火了!

“阿木爺爺”叫王德文,今年63歲,是來自廣西梧州的老手藝人。

如果把他放在人羣中,這個皮膚曬得有些黝黑,鬢角已經花白的老人和其他在鄉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並無兩樣,但是,在Youtube,他卻是讓幾千萬老外頂禮膜拜的超級網紅!

目前,他光是在西瓜視頻就有幾百萬粉絲,在很少有中國人佔領的Youtube有120萬粉絲,海外視頻播放總量近2億次。

他不用一根釘子和一顆螺絲,只憑着一塊木頭就拼出了一座2米高的拱橋的那期視頻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超過了4000萬。

很多沒有見過世面的老外看到橋的連接處那些凹凸有致的木頭零件,都在視頻底下留言:oh my god,這是什麼chinese功夫!

其實早在去年,“阿木爺爺”就因爲出衆的手藝火過一次了,但當時知道他的人還不是很多。

最近,有人把他的作品製成合集傳到網上,這下,“阿木爺爺”的才華被更多人傳頌開來,他徹底火了。

在網上,“阿木爺爺”成爲李子柒之後又一個出圈的***紅,有人甚至稱他爲“當代魯班”。

即便如此,王德文還是不以爲然:“什麼網紅啊?我就是個普通農民,會點木工活。”

民族傳統的纔是世界的

“阿木爺爺”能夠出圈,首先是因爲他那出神入化的傳統工藝技術:他掌握着一門歷經2600年的古老技藝——榫卯工藝。

所謂榫卯,就是在兩個彼此獨立的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連接方式,合成一個新的整體的工藝,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傢俱等的主要連接方法。

深諳榫卯之道的“阿木爺爺”,讓不可雕的朽木在他的手下注入了新的鮮活的靈魂。

比如說,他製作的魯班凳,用的是一塊最普通的木頭,但是在製作過程中不用一口釘子,不放一顆螺絲,不點一滴膠水,木頭被分割成不同的部件後,在“阿木爺爺”的手中有條不紊地組合、優化,最後變成一張開合自如的魯班凳。

更讓人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居然還原了世博會中國館的微縮模型!

要知道,像萬里長城的修建一樣,世博會中國館的微縮模型本身就是精緻複雜的集體工程,但是他卻不借助任何現代科技手段,僅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還有27道鎖,就滴水不漏地還原了需要團隊配合完成的集體工程!

當他的手放在木頭上,每一次開鑿到哪個位置,每一次打磨到什麼程度,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精確地運行,最後出來的效果分毫不差。

不少網友感慨:阿木爺爺的大腦,簡直就是一臺3D模擬器。

是的,好的技術,會超越時代,變成來自未來世界的神奇饋贈。

因爲技術的出神入化,有不少外國網友質疑阿木爺爺可能先用了CAD技術模擬,再後期結合手工製作的,不過他們不知道,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有了這門獨到的技術。

不過,這至少說明一件事:“阿木爺爺”以一已之手,將中國傳統木藝繼承了下來,並且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文化輸出。

傳統工藝背後的情感美學

“阿木爺爺”的意義還在於:他揭示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對很多人而言,他們不是被“阿木爺爺”的技術所征服,而是看到了傳統工藝背後的情感美學。

阿木爺爺在傳統工藝上這麼有創造性,是爲了他的孫子,就像他說的,只要孫子要什麼,我變着法也要把它做出來。

看着他爲孫子做出的可收縮的將軍案,有網友說:這小子坐在將軍案前的樣子,就一個成竹在胸,幹啥啥不慌。

他做出的水車最大的亮點不是水車能借助水勢自己動起來,而是水車的旁邊做了一個戴着斗笠的小竹人,因爲這個小人,整個作品一下子童趣盎然。

當城市的小孩在電視裏觀看着小豬佩奇哈哈大笑時,他在鄉間地頭爲孫子用木板搭就一個斜坡,一蹦一跳地去上學的小豬佩奇,不靠電池就能自己動起來。

當都市的小孩趁着假期坐着遊輪歐洲幾日遊時,他爲孫子用竹子做出一隻精緻的烏篷船,然後,和孩子一起把它放在小溪裏,一臉笑意地看着他奔向大江大海。

這種質樸的鄉下生活,這種樸素的隔代情感,傳達出來的內容,比技術本身要豐富得多。

他們的成功背後有一個共性

當然,就像李子染的成功背後隱藏着一段血淚往事一樣,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簡簡單單成功。

木頭產品講究慢工出細活。比如說,視頻中美輪美奐的蘋果鎖,技藝最嫺熟的工匠,2天才能製作出一隻;做一個將軍案,需要一週的時間;做一個魯班凳,也得五六天。“阿木爺爺”火了後,很多人想到他這裏學技術,但是聽說要花這麼多時間,他們又一個個放棄了:雕琢作品過程中的寂寞,又是幾個人能體會到的?

高超的手藝背後,是幾十年如一日技術上的不斷磨練,以及無數次的失敗洗禮。

不管多麼細心,木頭和竹子總有不能處理乾淨的時候,一個竹尖插入肉裏是鑽心的痛!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阿木爺爺經常被扎,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因爲一次操作不當手受了傷,不得不停更自己的作品。

當然,“阿木爺爺”能夠成名,還因爲他背後有一個推手:他的兒子王保成。

幾年前,王保成進入短視頻創作領域,他曾經涉足過三農、搞笑、娛樂等題材,但市場反響不是很熱烈,有一次,老父親對他說:不如拍下我做木工活吧。

沒想到,第一期的 “魯班凳”就火了。

也許有人說,“阿木爺爺”的火是偶然的,但是綜合來看,這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如果將“阿木爺爺”和李子柒作一下對比就會發現他們的一些共性:他們的視頻沒有解說,沒有語言,卻能讓全世界讀懂。

和李子柒的視頻一樣,“阿木爺爺”將視頻背景放在宛如世外桃源的山灣溪流,看慣了都市繁榮的我們看到這些人間仙境,當然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和李子柒的視頻中奶奶成爲出鏡率最高的人一樣,孫子在“阿木爺爺”的視頻中當仁不讓的男二號,這種親情的主線也爲他的視頻添色不少。

和李子柒的視頻火了之後馬上走向商業化一樣,“阿木爺爺”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淘寶店,當地還特別將村裏最好的位置給他做專門的拍攝基地,以支持他的創業。

但是,和李子柒不一樣,“阿木爺爺”的技術的可複製性難度更高,原因也很簡單:工藝太複雜了,產量起不來。

所以到現在,爲了對他的粉絲負責,保證產品的質量,他的淘寶店裏只賣一款產品:蘋果鎖。

在“阿木爺爺”的淘寶店,那款蘋果鎖售價198元,月銷17單,不是因爲銷量上不來,是一個成熟的匠人一個月只能生產17單,

正如有的買家評價的:“就算等再晚,我也要買這家的產品,因爲這樣的產品,已經很難找到了!”

作者:電商君

李子柒之後,中國老大爺讓4000萬老外膜拜!

沒有任何徵兆,“阿木爺爺”突然火了!

“阿木爺爺”叫王德文,今年63歲,是來自廣西梧州的老手藝人。

如果把他放在人羣中,這個皮膚曬得有些黝黑,鬢角已經花白的老人和其他在鄉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並無兩樣,但是,在Youtube,他卻是讓幾千萬老外頂禮膜拜的超級網紅!

目前,他光是在西瓜視頻就有幾百萬粉絲,在很少有中國人佔領的Youtube有120萬粉絲,海外視頻播放總量近2億次。

他不用一根釘子和一顆螺絲,只憑着一塊木頭就拼出了一座2米高的拱橋的那期視頻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超過了4000萬。

很多沒有見過世面的老外看到橋的連接處那些凹凸有致的木頭零件,都在視頻底下留言:oh my god,這是什麼chinese功夫!

其實早在去年,“阿木爺爺”就因爲出衆的手藝火過一次了,但當時知道他的人還不是很多。

最近,有人把他的作品製成合集傳到網上,這下,“阿木爺爺”的才華被更多人傳頌開來,他徹底火了。

在網上,“阿木爺爺”成爲李子柒之後又一個出圈的***紅,有人甚至稱他爲“當代魯班”。

即便如此,王德文還是不以爲然:“什麼網紅啊?我就是個普通農民,會點木工活。”

民族傳統的纔是世界的

“阿木爺爺”能夠出圈,首先是因爲他那出神入化的傳統工藝技術:他掌握着一門歷經2600年的古老技藝——榫卯工藝。

所謂榫卯,就是在兩個彼此獨立的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連接方式,合成一個新的整體的工藝,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傢俱等的主要連接方法。

深諳榫卯之道的“阿木爺爺”,讓不可雕的朽木在他的手下注入了新的鮮活的靈魂。

比如說,他製作的魯班凳,用的是一塊最普通的木頭,但是在製作過程中不用一口釘子,不放一顆螺絲,不點一滴膠水,木頭被分割成不同的部件後,在“阿木爺爺”的手中有條不紊地組合、優化,最後變成一張開合自如的魯班凳。

更讓人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居然還原了世博會中國館的微縮模型!

要知道,像萬里長城的修建一樣,世博會中國館的微縮模型本身就是精緻複雜的集體工程,但是他卻不借助任何現代科技手段,僅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還有27道鎖,就滴水不漏地還原了需要團隊配合完成的集體工程!

當他的手放在木頭上,每一次開鑿到哪個位置,每一次打磨到什麼程度,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精確地運行,最後出來的效果分毫不差。

不少網友感慨:阿木爺爺的大腦,簡直就是一臺3D模擬器。

是的,好的技術,會超越時代,變成來自未來世界的神奇饋贈。

因爲技術的出神入化,有不少外國網友質疑阿木爺爺可能先用了CAD技術模擬,再後期結合手工製作的,不過他們不知道,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有了這門獨到的技術。

不過,這至少說明一件事:“阿木爺爺”以一已之手,將中國傳統木藝繼承了下來,並且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文化輸出。

傳統工藝背後的情感美學

“阿木爺爺”的意義還在於:他揭示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對很多人而言,他們不是被“阿木爺爺”的技術所征服,而是看到了傳統工藝背後的情感美學。

阿木爺爺在傳統工藝上這麼有創造性,是爲了他的孫子,就像他說的,只要孫子要什麼,我變着法也要把它做出來。

看着他爲孫子做出的可收縮的將軍案,有網友說:這小子坐在將軍案前的樣子,就一個成竹在胸,幹啥啥不慌。

他做出的水車最大的亮點不是水車能借助水勢自己動起來,而是水車的旁邊做了一個戴着斗笠的小竹人,因爲這個小人,整個作品一下子童趣盎然。

當城市的小孩在電視裏觀看着小豬佩奇哈哈大笑時,他在鄉間地頭爲孫子用木板搭就一個斜坡,一蹦一跳地去上學的小豬佩奇,不靠電池就能自己動起來。

當都市的小孩趁着假期坐着遊輪歐洲幾日遊時,他爲孫子用竹子做出一隻精緻的烏篷船,然後,和孩子一起把它放在小溪裏,一臉笑意地看着他奔向大江大海。

這種質樸的鄉下生活,這種樸素的隔代情感,傳達出來的內容,比技術本身要豐富得多。

他們的成功背後有一個共性

當然,就像李子染的成功背後隱藏着一段血淚往事一樣,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簡簡單單成功。

木頭產品講究慢工出細活。比如說,視頻中美輪美奐的蘋果鎖,技藝最嫺熟的工匠,2天才能製作出一隻;做一個將軍案,需要一週的時間;做一個魯班凳,也得五六天。“阿木爺爺”火了後,很多人想到他這裏學技術,但是聽說要花這麼多時間,他們又一個個放棄了:雕琢作品過程中的寂寞,又是幾個人能體會到的?

高超的手藝背後,是幾十年如一日技術上的不斷磨練,以及無數次的失敗洗禮。

不管多麼細心,木頭和竹子總有不能處理乾淨的時候,一個竹尖插入肉裏是鑽心的痛!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阿木爺爺經常被扎,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因爲一次操作不當手受了傷,不得不停更自己的作品。

當然,“阿木爺爺”能夠成名,還因爲他背後有一個推手:他的兒子王保成。

幾年前,王保成進入短視頻創作領域,他曾經涉足過三農、搞笑、娛樂等題材,但市場反響不是很熱烈,有一次,老父親對他說:不如拍下我做木工活吧。

沒想到,第一期的 “魯班凳”就火了。

也許有人說,“阿木爺爺”的火是偶然的,但是綜合來看,這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如果將“阿木爺爺”和李子柒作一下對比就會發現他們的一些共性:他們的視頻沒有解說,沒有語言,卻能讓全世界讀懂。

和李子柒的視頻一樣,“阿木爺爺”將視頻背景放在宛如世外桃源的山灣溪流,看慣了都市繁榮的我們看到這些人間仙境,當然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和李子柒的視頻中奶奶成爲出鏡率最高的人一樣,孫子在“阿木爺爺”的視頻中當仁不讓的男二號,這種親情的主線也爲他的視頻添色不少。

和李子柒的視頻火了之後馬上走向商業化一樣,“阿木爺爺”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淘寶店,當地還特別將村裏最好的位置給他做專門的拍攝基地,以支持他的創業。

但是,和李子柒不一樣,“阿木爺爺”的技術的可複製性難度更高,原因也很簡單:工藝太複雜了,產量起不來。

所以到現在,爲了對他的粉絲負責,保證產品的質量,他的淘寶店裏只賣一款產品:蘋果鎖。

在“阿木爺爺”的淘寶店,那款蘋果鎖售價198元,月銷17單,不是因爲銷量上不來,是一個成熟的匠人一個月只能生產17單,

正如有的買家評價的:“就算等再晚,我也要買這家的產品,因爲這樣的產品,已經很難找到了!”

作者:電商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