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我们被蔺相如高风亮节和廉颇知错能改的豪气所折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更是成为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但我们所学的只是真相中的小部分,还有更多隐情不为我们所知道,二人和好还有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其中赵王,即赵惠文王,并不是我们了解到的那样平庸,他才是背后最高明的人。

廉颇

首先要从赵国大臣地位高低的标志来说,在赵国,出将入相虽然权力大,但政治地位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封君命侯,获得爵位。廉颇用了30年才封君,而战功不如廉颇的乐毅、赵奢,甚至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都早早封君,更让人生气的是投降过来的大将,也能轻易封君拜侯,这是他心情不爽的原因。

蔺相如

蔺相如的经历更加不妙,因为蔺相如是宦官缪贤的舍人,这个出身让许多赵国的贵族歧视他。蔺相如是通过缪贤的举荐逐步进入赵国的上层。廉颇瞧不起蔺相如,其实也是因为蔺相如的出身太卑微。廉颇长期被压制,地位比不上其他武将,甚至和蔺相如这样的人相提并论,自然心中更加窝火,于是经常挑衅蔺相如。

缪贤

蔺相如发现廉颇的挑衅,开始没想什么为赵国谋太平等大道理,只是感觉,廉颇仕途不如意,自己也是难以上升,在这方面,他和廉颇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完全可以成为政治盟友来抱团取暖。于是处处谦让廉颇。廉颇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与蔺相如和好。这是他们内心的想法,他们能和好,关键还与赵王的整体布局有密切的关系。

赵惠文王

赵王下了一盘很大的棋,是外交路线的改革,是联秦与抗秦两种外交路线的融合。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这盘棋中的重要棋子。开始廉颇蔺相如二人不和,是因为改革还没开始,二人外交路线完全不同,廉颇是联秦派,蔺相如是抗秦派。廉颇对其他各国都有卓越的战功,唯独对秦国,只有一次长平之战,还是消极应战。蔺相如是缪贤的舍人,缪贤是燕王的朋友,燕国是最大的抗秦国,因此蔺相如是抗秦派。

秦王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用廉颇和秦王比,也是暗示,你廉颇是联秦派的,肯定敬重秦王,我连你敬重的秦王都不怕,还能怕你吗?我躲你不是因为怕你,是因为只有我们联手,才能抗衡秦国,这是赵王的意图。廉颇当然能明白这层意思,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才发生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

赵王的外交思想就是对秦国既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完全搞僵,手下联秦派代表人物和抗秦派代表人物,我都重用,并且让他们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赵王是一位平衡大师,把廉颇蔺相如两派代表人物融合在一起,但又互相制衡,不让任何一方过于强势,出现各种复杂情况,分别派出相应的人来处理。如向齐国借兵时,让蔺相如出马,因为5年前蔺相如曾主动向齐国言和,有外交的便利。秦国攻打赵国,就派廉颇出战,廉颇消极应对,坚守不出,场面虽然不好看,但战术是正确的。将相和的局面对赵国非常有利。

赵奢

今日一悟:这段故事给我深刻的启示,以前我只是从将和相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未从王的角度来分析,赵惠文王的格局才是王者的格局,教给我们处理复杂局面三个重要思路:融和资源、和而不同、均衡发展。后来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的反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替下廉颇为主将,于是出现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的惨败。后来蔺相如病死,将相和的局面彻底失败,只有廉颇孤掌难鸣,赵国也灭亡了。可以说赵孝成王把一手好牌打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