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生活在树上》乍一看,文辞华丽,内涵高深,引经据典,从这文学功底积累和语言表达来看,标题起得已经超越了太多同龄人,甚至超越了大部分的成年人,确实是篇好作文,得满分也有它的道理。但我认为是这篇文章可以的一半以上高分,但是不能得满分。因为文章看似高深有内涵,实则没有逻辑、没有深度剖析和鲜明观点,更像是一堆华丽素材和深奥灰色素材堆砌起来的短文。

如果这篇文章只是某个业余哲学爱好者随便写着玩儿、写在自己日记本上的文章的话,无可厚非,爱怎么写怎么写,没有必要被评价,然而关键问题就是,这不是一个自己在自己日记本或者空间里随便写的文章,而是最严格考试-高考的应试作文,而且是被打了满分。

这篇文章得满分是个错误导向,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这样晦涩难懂、堆砌辞藻的写作方式是不对的。高考作文考学生的,应该是文学积累、语言表达、临时发挥、罗辑思维、深度思想、创新创意的能力,而非单纯看辞藻华丽或晦涩深奥。

虽说搞文学可以自由发挥发散,也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创意,但语言文字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文章写作的目的,大多数时候是为了能表达思索所想、传递信息的、表达情感的,若是只是为了文章华丽而无有用信息、无真情实感、无理无据,那这样的写作除了用来应付考试,没有任何实际价值,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值得被推崇、鼓励。

平时背诵的范文硬套,文里的引用人物海德格尔麦金太尔韦伯尼采思想,高中学生是不是会有这么大的知识量和课外阅读量?如果真有确实令人肃然起敬。看题目,上树,就是批判现代性,文章又好像妥协,反正挺玄乎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