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然後就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

——《棒!少年》

2020年8月3日,想象傳媒×想象視頻×愛奇藝×強棒出品,由許慧晶導演的《棒!少年》獲得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

在國內,棒球並不算一個普及度非常高的運動,棒球給人印象往往是比較小衆的,一開始看《棒!少年》的簡介說是棒球少年的故事,我還以爲類似《灌籃高手》“教練,我想打棒球”的故事。在觀看影片後感覺還是自己狹隘了。

故 事

《棒!少年》是包裹在棒球運動下的一部關於希望和成長的紀錄片,導演以兩個困境少年的棒球生涯作爲敘事主線,並沒有落入競技體育汗水拼搏的俗套勵志陷阱,反而從鄉村貧困、留守兒童、體育競技、家庭情感等呈現爲多元化的敘事主題。

影片圍繞馬虎和小雙兩位兩位性格迥異的困境兒童展開,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貧窮,且缺少父母陪伴關愛,相似的困境卻沒有造就他們相似的性格。

小雙性格安靜沉穩,有時還有點“慫”。他的父親在他還沒有出世時就因爲喝酒過量腦出血去世。媽媽生下他就走了,大伯要把他送人,卻因爲他個頭過小而被收養家庭退回,雙胞胎哥哥代替他被送走。

即使躲過了被送人、被掩埋的命運,小雙的童年也籠罩在淡淡的憂傷裏。在棒球隊裏,他安靜懂事努力,卻總是怯生生的放不開,沒有小朋友的生猛,但在關鍵時刻又能在隊裏挑起大梁。

馬虎則淘氣頑皮,勇猛且刺頭。他媽媽也是生下他就走了,雖然有父親,但是父親在外務工並沒有什麼太多的相處。馬虎在村裏常常喫不飽飯,親戚們也都不待見他。馬虎爸爸知道虧欠馬虎,但他無能爲力,他說“反正現在就是看他命吧。”

這些問題都不耽誤馬虎繼續勇猛,招惹事非的能力也不是蓋的,惹得整個寢室的人都不愛跟他玩,他又暗自傷神。白天猶如古惑仔的他,晚上會因爲不敢一個人睡,挨門挨戶的敲教練門求陪同入眠。

這羣情況相似的困境兒童,在70多歲老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練習棒球,繼而在不久的將來,這支棒球隊將要代表亞太區遠赴美國,參加世界級少年棒球比賽。

棒球隊成了孩子的庇護所,但庇護所也要面對各種困境。

導演以紀錄片搭建一個不同羣體間溝通的橋樑,影片展示了社會的各種切面。導演希望能夠拿展現棒球帶給他們的快樂,彌補內心的缺失,獲得生存的能力和尊嚴,有更多的人幫助和關照他們的成長,這也是製作拍攝這個影片初衷。

觀影期間有好幾次我都難以控制情緒頻頻落淚,有一個畫面我特別難忘。

小雙回到村裏,一聲不吭的低頭上山,走了一會纔看到他雙手十分小心的護着一個綠色的東西,像護着一顆脆弱的生雞蛋。走到山頂,他找了一棵最大的松樹,繞樹幾周,把手裏的東西拿出來,是一小根嫩綠的松枝。他想把松枝插在樹的孔洞上,松枝掉下來,他又插上;又掉下來,他又插上;最後他把松枝插在樹皮的縫隙中。珍貴的107分鐘的影片中,導演給了松枝一個單獨的特寫。

這根松枝特別像小雙,沒有父母,沒有根,松枝需要樹,他需要家。

花絮

整個拍攝歷時3年多,工作團隊兩年春節都沒休息,去中山、甘肅、青海、北京跟着孩子們跑。後期剪輯的工作量也非常巨大,剪輯序列都存到100+,輸出了至少40版剪輯。據同事爆料,加班熬夜都是正常的,當時團隊裏的小夥伴做夢都是被棒球隊的小朋友追着跑。

想象傳媒爲什麼會參加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是國內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臺。FIRST的主席,多是王家衛、姜文、婁燁這樣具備慧眼識人能力的大導,給予青年導演、演員發展交流的空間,促使產出更多優秀作品。《心迷宮》《暴裂無聲》導演忻鈺坤、《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命運速遞》導演及《邪不壓正》編劇李非也都是從FIRST影展中走出。知乎匿名網友形容,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FIRST影展是一股清流。

頒獎當天晚上,《棒!少年》一舉拿下最佳紀錄片。導演許慧晶倒是一如既往的冷靜淡定。頒獎前有媒體採訪他,《棒!少年》目前拿到了全場最高的觀衆評分9.42,問他是否在意料之中?當時他對媒體說,不在之中,也不在之外。

與許導的內斂不同,想象傳媒CEO/創始人陳愛華倒是很激動,影展的幾天他頻頻發朋友圈暴露了他對內容的追求。

事實上,想象傳媒就是因紀錄片而生,曾經還被認爲是一家紀錄片公司。早在2014年,名聲大噪的人物紀錄片《築夢者》系列就出自想象傳媒。後來想象傳媒又做了《創新中國》《AI·未來》等系列紀錄片。隨着公司發展實力增強,與業務開拓,想象傳媒除了想象視頻,又增設了想象互娛、想象MCN、想象科技、想象風暴幾個板塊。但想象傳媒也因此一直保留了內容的基因,致力去做一家以內容+技術爲驅動、卓越的品牌營銷服務平臺。原創記錄片會作爲想象視頻的一個板塊,持續對內容形態的探索。

採訪·許慧晶

許慧晶

1984 年出生,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

2016 加入想象傳媒,參與 WePeople 內容平臺的打造;

2013 鳳凰衛視中文臺《社會能見度》

《鳳凰大視野》欄目編導;

2012 南方週末報社 電視部編導。

Q:您之前拍攝的《創新中國·我的路》《築夢者》都有比較好的商業化運作,您對紀錄片商業化怎麼看?

A:紀錄影片是靠內容說話的,不是爲了商業而商業,我們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影片,使其成爲不同人羣的鏈接橋樑,成爲社會的潤滑劑。

Q:目前在國內棒球還不算是一個十分大衆的運動,爲什麼要做棒球少年這個主題?想要向觀衆表達什麼?不擔心拍了以後觀衆接受度不高嗎?

A: 《棒!少年》不是關於棒球運動的紀錄影片,而是一部呈現希望和成長的影片。

Q:主角馬虎是一開始就定下的嗎?爲什麼選擇他?我在別的採訪中看到,您一開始是被小雙玩恐龍時憂鬱的眼神吸引進來的,爲什麼沒有選擇小雙做主角?

A:影片是雙主角,馬虎的人格魅力足以吸引我們,對於一部紀錄片個性鮮明的人物非常的重要,馬虎像一個樹幹一樣可以鏈接其他人物。

Q:片中對小雙描繪筆墨比較多,而且觀衆對小雙這個角色也很有感情,您怎麼看這一點?

A:影片提供一種讓觀衆可以共情人物的可能性,觀衆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童年的身影。

Q:紀錄片拍攝是一個週期相對漫長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特別的困難?

A:最大的困難來源於我們的同理心及換位考慮的能力,以及對人物的理解。

Q:《棒!少年》獲得了成功,這部作品對您本人來說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A:影片只是獲得了大部分觀衆的的喜愛,對於個人希望可以能夠良性的持續創作。

Q:《棒!少年》什麼時候上院線,或者是網絡平臺跟大家見面?

A:預計年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