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簡史(下)

五.底盤不夠,補給車湊

因爲“蟋蟀”內部空間較小,攜帶彈藥數量也少,爲了在危險的前線地區爲其補充彈藥,德軍還研製了專門的裝甲彈藥補給車。這種補給車說白了就是在“蟋蟀”M的基礎上拆掉火炮、增加彈藥架製成的。“蟋蟀”補給車用一塊鋼板封住了戰鬥室前端的火炮開口,戰鬥室內部可以攜帶40枚150毫米炮彈和配套發射藥。阿爾凱特公司的“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也有類似的配套補給車。

“蟋蟀”M戰鬥室彈藥架特寫,可見其彈藥攜帶量很少

巨大的步兵炮佔用了戰鬥室的大部分面積

一旦作戰需要,“蟋蟀”補給車可以拆掉額外的彈藥架和鋼板,重新架設火炮,變身正常的“蟋蟀”自行步炮。根據陸軍兵器局的武器移交表數據,1944年1月有5輛“蟋蟀”彈藥補給車移交部隊;2月10輛;3月20輛;4月18輛;5月49輛,剩餘月份不明。但總計移交數字爲102輛。一般而言,彈藥補給車是配發自行火炮連級單位或者營級單位,與普通自行火炮的配發比例起碼在1比6以上。但“蟋蟀”補給車和“蟋蟀”自行步炮的產量比例接近1比2,明顯偏高。這一方面是因爲自行步兵炮排/連的編制偏小,炮車數量偏少,一方面是因爲“蟋蟀”補給車可以很容易轉化爲作戰型的“蟋蟀”,多生產一些實際上就是火炮預備車。但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有多少“蟋蟀”補給車改回了“蟋蟀”自行步兵炮。

被丟棄在布拉格的“蟋蟀”改自行高炮

捷克民衆在圍觀被丟棄的“蟋蟀”改自行高炮

“蟋蟀”補給車還有一種非正式改進型。士兵沒有在戰鬥室底座上裝回sIG33步炮,而是加裝了一門從空軍戰機上拆下來的MK-103式30毫米機關炮,將“蟋蟀”改造成了一種自行高炮。這種武器既可以打擊空中敵機,還可以平射地面目標,威力很大。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臨時的自行高炮到底改裝了多少,不過推測只有個位數。有照片顯示,“蟋蟀”自行高炮參與了1945年5月歐洲最後一戰:布拉格戰役,隨後就全部損失了。

六. 技術特點

(一)火力

“蟋蟀”們搭載的sIG33/1型步兵炮是sIG33步兵炮的車載型,重新設計了炮架以適應坦克底盤,但射擊性能上和牽引型號沒有任何區別。車載型sIG33步兵炮仰俯角爲正72度到負3度(也有說法認爲俯角爲零,最大仰角73度),最大射程4700米,全重1.8噸(車載型1.4噸)。可以看出,這種火炮射程很近,重量又大,這也是其固有缺陷。德軍步兵團因爲這些原因在戰爭中後期局部換裝了仿蘇制的120毫米重迫擊炮。不過德軍大部分部隊始終把這種樣貌看上去十分復古、存在很多缺點武器的保留在編制中。原因無他:150毫米步兵炮的威力實在太強了,無法拒絕。這也是德軍改造多款自行步炮,也一直堅持使用sIG33的原因。

牽引型的sIG33正在進行發射前準備

以sIG33最常用的IGr33型高爆彈(HE)爲例。其彈重38千克,裝藥量達到可怖的8.3千克阿瑪託烈性炸藥,相當於超過11千克的TNT。這是個什麼概念?同屬於團炮的蘇/德制120毫米炮裝藥量僅1.4千克TNT,二戰各國師/軍屬的150毫米級別榴彈炮裝藥量一般在6-7千克TNT。蘇軍被稱爲“重錘”的203毫米B-4重榴彈炮裝藥也沒超過sIG33多少,爲15千克TNT。相當於其爆炸威力8倍於120毫米迫擊炮,近兩倍於150毫米榴彈炮,向203毫米級別火炮靠攏。面對敵軍的堅固堡壘或是樓房工事,一炮轟掉是常態。只要150毫米步兵炮能推到發射陣位,那麼常規的敵軍目標都抵擋不住它的強悍威力。另外,因爲有完善的緩衝炮架和膛線,步兵炮的射擊精度比迫擊炮要高得多,而且可以進行平射。

牽引型sIG33發射瞬間。旁邊的紅白相間的標杆是用來標識射界的

sIG33還配發空心裝藥炮彈,除了可以射擊裝甲或者鋼筋混凝土工事,在緊急情況下還可以遂行反坦克任務。空心裝藥化學能炮彈因爲是靠引爆後的金屬射流完成殺傷,穿甲效能不受射擊距離的影響。sIG33的空心裝藥炮彈可以打穿150毫米的鋼板,完全可以摧毀敵人的坦克。不過因爲射速慢(分裝式炮彈,射速每分鐘2發)、彈道彎曲,導致其平射活動目標的精度不足,不到關鍵時刻一般不會拿笨重的步兵炮來打坦克。不過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參戰的黨衛軍“警衛旗隊”師的“蟋蟀”們的確向突破前線的蘇軍T-34猛烈開火,還取得了不少戰果。

埋伏在草叢中的“蟋蟀”,準備開火

“蟋蟀”H的載彈量爲13發,“蟋蟀”M爲15發。兩者的載彈量都偏少,必須有專門的後勤車輛補給才能維持持續作戰能力。

(二)防護與機動

“蟋蟀”H首下裝甲厚20毫米,戰鬥室正面25毫米,戰鬥室側面和後部爲14.5毫米。頂部敞開無防護。“蟋蟀”M首下裝甲厚20毫米,車體正面傾斜裝甲厚10毫米,戰鬥室四周均厚10毫米。兩者防護只能防禦子彈和彈片。雖然步兵炮以曲射支援爲主,但因爲射程近,經常也需要直面敵人的火力,這樣的防禦能力還是相對薄弱了一些。

“蟋蟀”的乘員和戰車一起合影

“蟋蟀”H和M均重11噸,比起38(t)原版重量有所增加,150馬力的發動機基本滿足了其需求。因爲搭載重炮的緣故,最大速度有所下降,爲35公里每小時,不過對於一門支援火炮而言是完全夠用的。“蟋蟀”最大行程190公里。38(t)底盤的可靠性十分優秀,結構也不復雜,給各種自行火炮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改造基礎。

七. 編成與部隊配屬情況

“蟋蟀”主要配屬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下屬的裝甲擲彈兵團(即機械化或者摩托化步兵團),充當團屬支援火力使用。1個團配屬1個連的“蟋蟀”。1個連擁有三個自行火炮排,每排兩輛,總計6輛。擁有“蟋蟀”的擲彈兵團將團屬火炮統一爲了150毫米口徑,威力巨大,不再裝備75毫米步兵炮。

1943年秋,黨衛軍“警衛旗隊”裝甲師的“蟋蟀”H正在行軍

德軍與“蟋蟀”的合影

除了炮車以外,“蟋蟀”連部還有一個直屬排,擁有多臺摩托車,1輛3噸級牽引車和一輛擁有大功率電臺的Sd.Kfz.251/3型半履帶指揮通訊車。排擁有自己用來補充彈藥的卡車或者半履帶車,並且擁有2輛Sd.Ah31型彈藥掛車。爲讓“蟋蟀”炮連得到充分保障,擲彈兵團還組建了一個專門用來配合其作戰的後勤連,下屬一個彈藥運輸排、一個修理回收排、一個食物運輸排和一個雜物運輸排。彈藥運輸排擁有多輛卡車、4輛3噸牽引車以及Sd.Ah31型彈藥掛車,回收排擁有2輛3噸牽引車和1輛8噸半履帶牽引車。雜物排和食物運輸排也有自己的專門車輛。不過這樣的編制是過於理想的,實際上因爲缺乏車輛,基本不可能有部隊能達到紙面編制的標準,卡車、半履帶車、牽引車只能有多少用多少,有時甚至根本不存在後勤連。

跟隨“蟋蟀”的半履帶車

(一)“蟋蟀”H交付配屬情況

1943年4,剛剛出廠的第一批“蟋蟀”交付部隊。主要側重裝備即將參加“堡壘”行動,即庫爾斯克會戰的部隊。

第1、16、24、26裝甲師,第3、29裝甲擲彈兵師等部隊均等到了“蟋蟀”。大部分師能拿到兩個連的“蟋蟀”,即下屬兩個擲彈兵團各配屬一個連,不過一些師因爲“蟋蟀”數量不足只拿到了一個連。

行軍中的“蟋蟀”H

5—7月,武裝黨衛軍“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骷髏”師,空軍野戰部隊“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第17、4、2、5裝甲師也拿到了“蟋蟀”。一部分精銳部隊有所超編,一個“蟋蟀”連編入了8輛炮車。後來,第1滑雪旅等部隊也拿到了一些“蟋蟀”H。

(二)蟋蟀(M)交付配屬情況

1944年1月:

第1滑雪旅2輛;第2裝甲師2輛。

剛剛出廠準備交付部隊的“蟋蟀”H

1944年2月:

裝甲教導師(“李爾”裝甲師)8輛;第16裝甲師4輛;“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2輛;第17裝甲師1輛;第1裝甲師2輛;黨衛軍第1“警衛旗隊”裝甲師4輛。

裝甲教導師在諾曼底被摧毀的“蟋蟀”

1944年3月:

第4裝甲師6輛;第24裝甲師2輛;第5裝甲師2輛;“統帥堂”裝甲擲彈兵師2輛(後改爲裝甲師);黨衛軍第3“骷髏”裝甲師3輛;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12輛。

“蟋蟀”H彩繪作品,後方是“野蜂”式自行榴彈炮

1944年4月:

“赫爾曼·戈林”裝甲師3輛;第26裝甲師2輛

1944年5月:

第155預備裝甲師6輛;黨衛軍第1“警衛旗隊”裝甲師6輛;第179預備裝甲師6輛;第273預備裝甲師6輛;第16裝甲師2輛;第20裝甲師2輛;第23裝甲師6輛。

盟軍在諾曼底繳獲的黨衛軍“警衛旗隊”師的“蟋蟀”存檔照

1944年6月:

第12裝甲師6輛;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6輛;第7裝甲師6輛;第16裝甲師9輛;第24裝甲師4輛;黨衛軍第3“骷髏”師6輛。

一輛“蟋蟀”和Pak-38反坦克炮協同作戰

1944年7月:

第6裝甲師6輛;“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3輛;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裝甲師6輛;第19裝甲師6輛;第17裝甲師6輛。

1944年8月:

“元首”裝甲擲彈兵旅6輛。

1944年9月:

第12裝甲師3輛;第7裝甲師3輛。

剛剛交付部隊的“蟋蟀”H

1944年10月:

第13裝甲師6輛;裝甲教導師6輛;黨衛軍第1“警衛旗隊”師6輛。

1944年12月:

第19裝甲師2輛。

“蟋蟀”H側視還原彩圖,1944年7月法國北部

“蟋蟀”M側視還原彩圖,1945年東線

1945年1月:

第4裝甲師4輛。

1945年2月:

第16裝甲師4輛;第19裝甲師3輛。

轉移陣位的“蟋蟀”

1945年3月:

第20裝甲師6輛;第8裝甲師6輛。

1945年4—5月:

第18裝甲擲彈兵師6輛;第20裝甲擲彈兵師6輛;第25裝甲擲彈兵師7輛。

八. 評價

“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巨大,是一種利用舊式坦克底盤進行改造的經典作品,也是sIG33重步兵炮自行化的最終結果。“蟋蟀”的存在極大增強了步兵團屬火力的靈活性。但“蟋蟀”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數量過少,無法普及裝備,這實際上是德國自行火炮家族的通病。縱觀二戰德軍裝甲戰車的發展史,德軍利用各種坦克底盤改造的自行火炮種類繁多,但每個型號一般也就生產了幾百輛甚至幾十輛。這固然反映了德軍根據前線需要和裝備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進和生產,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設計專門裝備,但也反映了德軍戰車生產缺乏一種統籌規劃和戰時妥協思維。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做法,既會讓工廠無法集中全力生產一種型號、產量不足,繁雜的型號也是後勤維修的噩夢。

蘇軍產量龐大的SU-76M自行火炮

而反觀蘇軍,從1942年底開始,輕自行火炮的生產就集中在SU-76(改進後爲SU-76M)一種型號上。SU-76使用成熟的T-70坦克底盤重新設計而來,可擔任輕型坦克殲擊車、輕步兵炮、師屬支援榴彈炮的多重角色,總計生產了1.4萬輛。它實際上集中了德軍“黃鼠狼”、“蟋蟀”等各種輕自行火炮的功能於一身,產量也比對手高得多。SU-76在戰爭中後期很好地滿足了蘇軍對機械化炮兵的需求。而德國人只能在無數繁雜的型號和裝備短缺中掙扎。

“追獵者”是38(t)底盤的最終升級型號,但其車族化量產設想來得太晚

德軍在1944年最終大批量投產了根據38(t)底盤重新設計而來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並試圖將其車族化,衍生出依託“追獵者”改造而來的自行步炮、高炮、維修車和運兵車。但這種想法實在出現得太晚。但數量龐大的“追獵者”在戰爭後期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德軍裝甲兵力缺乏的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