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百家讲坛》推出武则天系列历史知识讲座,主讲人是32岁的蒙曼,她以清新独特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用声音向观众展示了武则天的一生。蒙曼从此一炮而红,各种电视节目邀请接踵而至,她成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一张文化面孔。

唐玄宗、杨贵妃、太平公主,系列讲座,持续火爆;成语大会、诗词大会、谜语大会,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蒙曼的事业青云直上,头衔也不断增加:历史学博士,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

然而,言多必失,就在蒙曼老师在各大节目来回串台时,不少观众却发现了她的舛讹。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舞台上,蒙曼对刘禹锡经典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解释令人大跌眼镜。

蒙曼是这样理解诗意的:王、谢家族衰败之后,燕子便不愿意再回去了,因为“燕子不落愁人家”,它们选择飞入寻常百姓,是因为如今寻常百姓家才是“和美之家”,体现出了“富贵之气”。

当小解初次听到这种解释,脑袋上空顿时冒出三个问号,仿佛我就是那个有很多问号的小朋友,不知所措。《乌衣巷》的经典程度就不说了,最起码它曾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是全国小朋友都耳熟能详的作品,但恐怕没有一个小朋友能够认同蒙曼的说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禹锡于公元826年写下这首诗的契机。由于期满调任,刘禹锡由南往北途径金陵,来到秦淮河畔,目睹曾经繁华一时的朱雀桥和乌衣巷如今已经残败不堪,顿时感慨万千,于是怀古凭吊,有感而发催下此诗。

这很明显是诗人对人生多变、沧海桑田的感慨之作,抒发的是悲凉寂寥的人生况味,怎么会是蒙曼口中所说的一派和美大好的景象呢?好吧,我们假设蒙曼并不了解创作背景,那么就通过字面意思理解,也不至如此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野草花,是无人清理,说明朱雀桥早已荒芜多年;夕阳斜,一抹斜晖,黄昏之色,将乌衣巷笼罩在了垂败惨淡的氛围之中。

下两句的主角是燕子,而不是王谢或者寻常百姓,刘禹锡想要表达的是燕子挪窝这件事本身,而不是纠结燕子为什么挪到百姓家,它也可以挪到另一座王侯之庭,只不过相比寻常百姓,这种人世无常的意味便淡了许多。

小解认为,蒙曼的解释不仅是对这首唐诗的误解,而且是乱解、谬解,完全脱离了诗作本身,而带着一丝现代主义的气息,似乎在偷偷歌颂如今百姓富足安康的世界。拍马屁是可以的,但不能以破坏古诗之美为代价。

也有为蒙曼辩解的声音:人有失策,马有失蹄,仅凭借一个错误就妄下蒙曼无水准的结论,是否太过武断?是的,很武断,然而蒙曼老师在诗词大会犯下的低级错误远远不止这一个。

她把“锄禾日当午”说成是农民在顶着酷暑种庄稼;她竟然从《春夜喜雨》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嗅出了浓浓的火锅味儿;就连在她的成名作《武则天》之中,以研究隋唐史和古代妇女为专业的蒙曼的讲解,也存在着许多曲解之处。

当然,蒙曼本身过硬的文学功底也是不可否认的,在节目中她经常妙语解颐、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的本事也很强,这种能力若是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那也是支撑不起来的。不过,蒙曼是时候走下神坛了,她虽然厉害,但不是“圣贤”,并没有网上吹捧得那么仙,理性解读,理性对待,才是赏读文化的真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