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提到“暑”,常常容易忽略暑湿太阴的问题,一讲到暑,就是化热、有热,暑天都容易产生实热;要么就是忽略阳明,只重太阴,觉得暑天有湿,都是有湿,都是在中焦出现一些症状,都以湿为主。


在夏季的时候,湿热困阻三焦,会让人出现什么症状?

1
湿热困阻上焦

如果湿邪困阻在上焦,困阻比较严重时,会导致气机郁滞,气机不能畅达,不能正常布达,反而要出现微微恶寒的情况。

然后郁闭得更厉害,热更甚时,就会出现但热无寒,就开始发热,不再恶寒,然后出现胸闷、气紧、短气、乏力,这一系列症状都是湿邪郁阻、湿热郁闭气机造成的。

不要一觉得胸闷气紧短气乏力,然后不得了了,虚的很了,吃点补药。

中医强调的是四诊合参,强调的是要先去穷理,不是“但见症状,就处处方”,而是要先问证从何来,要把机理分析清楚。

胸闷,是因为气机郁遏上焦,上焦胸阳不振,它被什么郁闭的?被湿郁闭的。

气紧,也是湿导致肺气郁闭了,当然会觉得短气、气紧。湿邪困阻上焦,胸阳不振,湿邪郁闭肺气,肺气的宣发布达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胸闷气紧;湿邪困阻,就会导致乏力。

其实,在今年的新冠中,很多人认为胸闷气紧乏力,是不是虚了,而没有去看舌苔,有的舌苔还很厚腻时,还认为在肺上要用黄芪、当归、人参这一类补益的药物,这是非常错误的。

中医重在分析,它的逻辑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讲它有什么症状,然后赶快给一个答案,这是给不了答案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适合中医。

2
湿热郁闭中焦

如果在中焦,暑天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脘痞纳呆,不思饮食,腹胀都是湿邪郁闭中焦,寒比较重的时候,甚至还出现肚皮冷凉,因为湿邪郁闭气机了。

更多时候是,吃了太多冷物、大量清热的药物、大量的冷饮,导致郁闭以后形成湿,湿郁以后化热,反而让人觉得全身燥热不堪。

肚子烧,手足心烧,浑身都不舒服,昏蒙,胃里有烧呼呼的感觉,其实都是湿的表现,千万不能再觉得这是热,要分析热从哪里来。

如果水湿不能布达,郁闭过久,水湿不能布达,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不能水津四布,五经利行,就会出现腹泻。

而且这种腹泻常常来势汹汹,像水泄一样,无数次,它既有湿的一面,又有让阳气闭阻以后,气机下陷的一面,甚至还有热的一面,感觉肛门灼热,或者肚子里面烧,甚至有一点发热、反酸。

3
湿热郁闭下焦

如果郁闭在下焦,会出现小便短涩,淋漓不尽,或者大便不通,或者溏而不爽,这些都有可能。这些症状都是一阴一阳,两个方向都可能是由湿热引起。

看机体的反应,气机郁闭的太厉害,下焦热太盛,小便短赤难下,如果热太重,小便黄赤,淋漓不尽。如果湿太重,郁闭气机,膀胱气化无力,可能小便偏短偏少,点点滴滴的出来。

大便不通,便秘,湿邪郁闭久了化热,腹气,即大肠下降之气被瘀滞住,可能大便不通。

或者大便溏而不爽,大便比较溏,但是解完后感觉还有一点,并且很容易黏便池,这些都是有暑湿的表现。

4
病在阳明还是太阴?

有了暑湿的这个病理基础,湿热容易出现两个情况,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这是根据人的体质,或者根据邪气的盛衰,根据具体的邪气的强弱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果湿很重,郁闭的很严重,可以迅速化热化燥,它的表达就在阳明,即化热更严重,化热以后可能出现伤津、耗气、发热这些症状。

如果中气虚了,邪气直接入里,这时直接以湿的表达为主,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以太阴脾胃这个系统的症状表现出来,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提到“暑”,常常容易忽略暑湿太阴的问题,一讲到暑,就是化热、有热,暑天都容易产生实热;要么就是忽略阳明,只重太阴,觉得暑天有湿,都是有湿,都是在中焦出现一些症状,都以湿为主。

实际上,一定是两方面都有可能出现。根据体质情况,比如体质很壮实的人,在暑热很盛的大夏天,在太阳下干体力活,暴晒了两三个小时,然后中暑,这时伤津耗气,热郁在阳明,他的表现就应该以阳明为主。

如果换成一个中气虚的人,在太阳下没有站多久,还吃了一堆冷物,他表现出的是什么?就是胃肠道的症状,就是脘痞纳呆、胸闷类的胃肠道上焦、中焦的一些症状。

5
判断暑湿整体观

外邪伤人,会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情况,根据体质水平和生命状态,而出现变化。不是简单地、单一地作用在某一个层次、某一个局部、某一个阶段。

如果一个人受了暑湿,而他本身心脏不好,开始时是暑湿湿热的表现,结果后面表现出的是心脏的疾病。那么,治疗他心脏的问题时,要不要考虑暑湿的影响?一定要考虑。

再比如一个人有肾脏的疾病,出现肾脏的问题,但可能以前没有出现这个问题,这时他受了暑湿,结果有这样的表现,他去看病,是肾不好,如果医生看到他的舌苔是腻苔,黄白相间而腻,脉浮滑,那要不要考虑暑湿?也要考虑。

这时,就不能简单地只去考虑这个病,中医是整体观,一定要考虑整体的影响。

暑湿,中气实,阳气旺,随火化而归阳明。归于阳明,它的特点是什么?易化热,易化燥,易伤津,易耗气。

阳气虚,暑湿则会随湿化而归太阴。容易暑湿内郁,易伤中,易伤阳。

它要耗气,既然要耗气津,本身气虚就是阳虚之渐,阳虚本为气虚之盛。那么再一耗气,阳虚的表现就更加突出,中阳虚损这个症状表现更加突出。

本来阳虚,就容易大便溏薄,夹了暑湿后,甚至可能出现腹泻,大便一直溏薄,短气乏力,治疗时难度就更大。

简单的芳化的暑湿治疗方法,就没办法解决这样一个机体的问题。那么,就一定要结合体质,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而中阳虚损这类的阳虚病人,又特别容易兼杂暑湿。

为什么呢?中阳虚损,脾胃功能差,就特别容易湿邪郁闭在机体内。

湿邪郁闭以后,反过来又让脾胃功能下降,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暑天又带一点热,郁久之后,湿热在体内蕴藉,气机郁闭,各个脏器、各个系统出现一种呆滞的状态。

如果还化了热,这时想去清热,又阳虚,想去温阳,又是暑湿带有一点热,所以,会感觉处处掣肘。

这时就要整体考虑,在温阳的基础上,要用芳化宽中,要用透达疏利,还要用清暑热的一些药物,把这些药物综合搭配在一起,再根据具体情况不停地调整药物及其剂量,把暑湿从陷于比较深的层次逐渐外透出来。

不解决暑湿,尤其是中阳不足、中阳虚损的情况,入冬容易发为伏暑,伏气病。甚至到了第二年春天,还看得到这个伏暑。

伏暑,本来以前讲是暑天受邪,冬天而发,现在有时甚至到了第二年春天才发,甚至气候特殊时,所有条件具备,第二年的四季都有可能再发。

以上是暑天的气候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前面讲了入于太阴相对比较难治,再加中阳虚损,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后面再讲治法。

(本文根据金钊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