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通信兵摇身一变成为了第一个红顶地产商,他敢为天下先,夺取了“惊世第一拍”,从此在房地产界名声赫赫。

他并非含金出身,但却被时人称为“拿着金饭碗在讨饭”的人,白手起家的骆锦星能够成为深圳房地产业创始人之一,一靠地皮,二靠嘴皮。

骆锦星秉着港商出钱他出地、敢闯敢试改天换地的心态在房地产界混得风生水起,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敢为天下之不为,从此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了房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01自古英雄出少年

骆锦星,1935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他也曾颠沛流离,饥肠辘辘乃是家常便饭之事。

在那个战火四起,国破家亡的时代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幸运至极,从小就跟着父母受苦受难的骆锦星明白了活着的重要性,然而年少的梦想就是能够早日看到国家独立,自己吃饱穿暖。

1949年让他圆了童梦,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在和平的时代里出人头地,只有干出一番事业,才对得起那被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的五星红旗。

不知是因为亲身经历了祖国最艰难的岁月还是骆锦星骨子里就有这种性格,十几岁的少年尤其喜欢尝试新事物,他喜欢挑战更喜欢触摸新事物。

但保家卫国仍然是头等大事,于是15岁的骆锦星参加了军校,后来又跨越鸭绿江参加抗美联朝,在枪林弹雨之中当起了通信兵。中国军人从来不畏惧,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威胁退缩,战士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冲锋杀敌只为保家卫国。

抗美联朝战争胜利回国数年后,骆锦星阴差阳错从惠阳地区邮电局副局长突然被调到深圳市房地产管理局当副局长,这让骆锦星受宠若惊。

既然是上级领导的安排,就必须服从命令,不仅要服从命令而且还要干得好,领导给他下达的任务是硬性指标,他必须在一年之内交出答卷结果。骆锦星以为自己只是暂时顶替工作,过不了多久又回到原岗位,然而他却在房地产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他这一生的成功都归功于这次阴差阳错的掉职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虽然开了口子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然而没有基础、没有扶持政策、更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建设人才,这让他这个副局长举步维艰。

他不仅要当监工,还要当搬运工,但为了他仍然有着莫名的一股干劲,热情高涨,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在开发一个新世界一样。

但是房地产的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就无法动工,这让骆锦星头痛不已,他必须硬着头皮寻找到投资商。

上级给的资金只有所需资金的1/4,然而上级给的硬性指标他必须准时完成,这无疑是把他逼上了绝路。

骆锦星一个头两个大,于是和香港的朋友哭诉自己的苦楚,香港朋友对他说:“香港的土地可以变黄金,你为什么不能呢?你这个局长是端着金饭碗在要饭呀。”

骆锦星当然想像香港一样把土地变成黄金,但由于当时国内特殊的条件,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他连想都不敢想,只能摇头苦笑。

02打着先人的“幌子”进行土地出租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开窍了,他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把土地变成黄金。那一日,他陪同领导巡查居民住房情况时发现,不计其数的夫妻没有房屋居住,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楼道就是厨房。

楼下的臭水沟散发着恶臭的味道。骆锦星内心一震,觉得他竟然作为房地产副局长就有责任解决人民居住问题,作为房地产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让民有所居,这才是他工作的核心。

骆锦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牺牲”自己,他打听到这种事情可以打打“擦边球”,于是他鼓起所有的勇气打着列宁的“幌子”(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进行了他的宏伟蓝图。

他以“补偿贸易”为“借口”,进行着政府出地、港商出钱、利润分成的合作,这个是无潜力的贸易无疑是以他的前程为代价。

骆锦星虽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但是违反宪法这种事情还是让他胆战心惊,然而让骆锦星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传出去之后,港商们争先恐后与他谈合作,从此三七开的利润滚滚而来。

骆锦星虽然有魄力和勇气,但是60年代的悲剧仍然让他胆战心惊,每天提心吊胆地谈合作真的不是滋味,直到后来他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认可之后才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第1次合作毕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在开发房地产之时困难重重,但方法总比困难多,骆锦星在吸取一定教训和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里终于探索出了些法子,而他在房地产的工作道路上也渐行渐远。

03夺魁“中国土地第一拍”

1987年土地政策陆续出台,国家进一步开放土地政策,深圳市政府不甘落后,赶紧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的发展,深圳市政府决定召开中国第1次“公开竞投”,这对于深圳来说可谓是大动作,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瞬间轰动了全国。

此次竞投的是仅靠深圳水库一块风景秀丽的土地,总面积为8588平方米,该地计划用于住宅区,使用期限为50年。

80年代的深圳

骆锦星从上级领导之处得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这让他欣喜若狂,作为带领深圳房地产的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他应该也必须支持这次竞标,毕竟夺得“中国土地第一拍”的花魁对他们而言有着重大的历史、社会和经济效益

1987年12月1日下午,惊心动魄的“竞投塞”开拍,此次竞拍骆锦星的上限为530万元,44家企业竞相亮牌。拍卖底价从200万元以5元的幅度增长,骆锦星知道各大商家必定纷纷亮牌,深谋远虑的他并没有参与第一阶段的竞争,直到有一方叫价390万元时他才把牌一举亮出了400万元,场上的人惊呼不已,掌声不断。

土地价格拍到400万元时所剩的竞争商寥寥无几,几大商家又苦苦支撑,拍卖价竟然一路飙到了520万元,这让骆锦星内心异常紧张,这已经到了他的底线。

然而骆锦星不想就此放弃,他必须拼尽最后一口气搏一搏,于是亮出了525万元的牌子,场上掌声又雷鸣般响起。

最后几大商家终于支撑不住,相继放弃叫价,随着“525万一次,525万两次,525万三次,成交”的锤定音响起,所以镜头争先恐后对准骆锦星,而他则露出来欣喜的笑容。

对于这次竞夺得的土地,骆锦星胸有成竹,因为土地法的改革让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土地进行操作运营。1988年东小花园建成后,每平方米以不超过1600元的价格销售,结果两幢大楼被一抢而空,骆锦星公司以不超过国际惯例的15%的市场低价格出售仍然净赚了将近400万元。

骆锦星在房地产界能够叱咤风云,靠的不仅仅是魄力和勇气,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想。

在许多房地产“元老级”人物纷纷凋零时他仍然能够立足于房地产界,靠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有洁身自好的品质。骆锦星说他的成功一靠地皮,二靠嘴皮,他紧紧抓住时代的机遇,成就了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一个传奇,而他也使自己成为了房地产的鼻祖。

骆锦星,一代商业人士的楷模,成就的不仅仅是自身,更是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敢于成为“吃螃蟹第一人”,才能够有魄力将“中国第1拍”夺取,因为敢为天下先,所以才能够芳名永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