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槍發明於19世紀中葉,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投入戰場使用,而現代機槍的鼻祖就是著名的加特林機槍。機槍可以做到子彈的連發,在戰場上對敵軍及各種工事和建築,進行掃射,威力驚人,只是十分耗費子彈,兜裏鋼鏰不多,可不敢用得太多。自一戰開始,機槍開始在戰場上普遍使用,是各路軍隊的重要武器裝備。到了二戰時期,機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型號,許多國家的軍工部門也都開始研製自己的機槍。當時日本帝國有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都在發展武器、擴充軍備,於是也打算研製屬於自己的一款用於增強一線徒步步兵的火力的輕機槍。1922年是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在這一年,日本自主研製的具有特色的輕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定型,並普遍配備於日本軍隊。

這款輕機槍在日本對外的戰爭中普遍使用,所以知名度很高,同時它的各種毛病也隨着它的高“曝光度”而被世界所知,受盡嘲笑。大正十一式有一個綽號——歪脖子槍,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在使用這款槍時,需要歪着脖子射擊,不然無法瞄準。一般的槍械設計,其瞄準具是在左側的,這樣比較符合人體工學,也符合槍械的工程力學。可是大正十一式不走尋常路,將瞄準具放在了右側。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款輕機槍爲了保障供彈量,在槍身左側裝設了一個裝彈機。如此一來,導致槍身偏向左側,射擊手在射擊時得提供一個向右平的力,也使得槍柄部分和瞄準具都放在了右側,所以射擊時就得歪着脖子。

射擊姿勢奇怪就算了,歪着脖子久了,會導致頸椎病,就算不得頸椎病也得脖子痠痛,這完全是不考慮士兵的感受。輕機槍的重量也不小,大正十一式的裝彈機和歪脖子槍把更大、更厚,這不但使得士兵在射擊時付出更多的力量,在移動時,也不容易提着槍走,必須扛着纔行,實戰時這都是要命的缺陷。更坑爹的是,大正十一式在使用時,射擊手的危險係數會隨着戰爭的持續進行,而不斷提高。大正十一式的兩腳架設計得比一般機槍高,火線也就更高,這就導致射擊手在射擊時,位置更高,容易暴露自己,成爲敵方的靶子,而且還難以攻擊正前方的敵軍。由於機槍一般都是一個射擊手、一個裝彈手配合使用,所以這一旦暴露位置,那很可能就得同年同月同日死了。除此以外,大正十一式在當時雖然是一款“年輕”的武器,但是它生來就有嚴重的“風溼”。

在實戰中,日本士兵發現大正十一式很不穩定,無論是在嚴寒環境、還是潮溼環境,它在正常使用中都會不可靠,也就是槍膛、槍管會出現卡澀的現象,從而使用起來不靈光,有時候就算帶着油壺,給它潤滑一下也不行。之後總結了一下經驗,發現只有在不幹不溼、不冷不熱的氣候環境下,大正十一式的風溼病纔不會發作。這也太矯情了,還挑作戰環境呢!隨着二戰戰事的頻繁進行,大正十一式機槍的各種毛病都暴露了出來,於是它就被30發彈夾供彈的九六式輕機槍慢慢替代。日軍方也許是發現再這麼用下去,士兵的健康和安全都會是問題吧。不過直到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替代計劃都未能全部實施。對於大正十一式機槍,它當然不優秀,但是它還是一款獨具特色的槍械,只是不適合實戰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