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發明於19世紀初,一開始是一種用杆子綁着,放在戰船的首部,在撞擊敵船時,觸發爆炸的武器。在攻擊敵人的同時,這種“撐杆雷”也能使敵人忌憚,不敢靠近。隨着武器時代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期,魚雷從水上發展到了水下,搞起了“水下爆破工作”,從這時候開始,“潛伏”成了魚雷的主要爆破形式,同時也有通過飛機發射魚雷的方式,可謂是海空兩用。但是在水下,還是得靠魚雷攻擊敵人的潛艇和水面艦船,也能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二戰時期,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大打魚雷戰,互相傷害。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戰役、馬來亞戰役等等,都少不了魚雷的狂轟濫炸。雖然太平洋戰役最終是美軍獲勝,可是魚雷戰確實日軍更勝一籌。不過美海軍的失利,主要是因爲自家產的主力魚雷MK14魚雷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在爲期四年的太平洋戰役中,頻頻啞彈,讓敵人僥倖逃脫,讓自己人哭笑不得。

MK14魚雷屬於重型魚雷,是二戰時期美海軍潛艇的主力裝備,被寄予厚望。但是在美國參戰後的18個月中,這款魚雷的啞彈率高達七成。原來這款魚雷由於造價昂貴,以及個頭太大,所以自研製出來後,就一直沒有進行實彈測試,所以它的引信問題一直沒有被發現。研製出了武器,不進行實彈測試也敢拿去戰場上用,這是美國人太自信了,還是瞧不起日本軍隊呢?無論怎樣,現實的毒打馬上就來了。1943年,美國海軍潛艇“黑鯵”號在艇長戴斯皮特少校的帶領下,根據美軍方情報人員破譯的日軍機密信息,前去伏擊日本重達19000噸的大型油船“都南丸”III號。油船表示很無辜啊,可誰讓現在打仗呢?很快,美國潛艇就找到了日本油船,戴斯皮特少校發揮自己的出色射擊能力,共向油船發射了15枚魚雷。本以爲很快就能看見油船被擊沉,而期待着魚雷擊中油船的巨響的戴斯皮特少校,卻難以如願。魚雷是擊中了,可是不爆炸啊。這15枚魚雷,居然有14枚是啞彈。雖然還是有擊中油船的魚雷,可是難以將之擊沉。於是戴斯皮特少校帶着對MK14魚雷的質疑,留下最後一枚魚雷,返回基地。油船一開始表示很無辜,後來表示好幸運啊。

戴斯皮特少校有沒有在事後大發雷霆,我們不知道,可是MK14魚雷啞彈的事,倒是都知道了。主力魚雷啞彈率這麼高,那還得了!潛艇戰以後還打不打了?美國軍方工程隊員馬上對MK14魚雷進行拆解,結果發現問題就出在引信上。MK14魚雷的爆炸引信帶有缺陷,導致它即使擊中敵人的艦船,也不能觸發爆炸。這就讓許多美軍潛艇隊員聯想起了此前使用MK14魚雷,可是卻經常攻擊失敗的事情。本來以爲是自己在射擊方面有問題,原來是魚雷有問題。潛艇攻擊敵人,以及抵禦敵人攻擊靠的就是魚雷啊,我們的主力魚雷居然有這麼大缺陷,這潛艇士兵的命也是命啊!

後來美軍方對啞彈率高的MK14魚雷的引信進行改進,這才大大提高了它的可靠性,它也不再被稱作“啞彈之王”。於是乎,對MK14魚雷的那句經典評價:“它最可靠的地方就是它不可靠”成爲了歷史。據說,在未改進的MK14魚雷投入使用的那18個月裏,好多日本的船隻在經歷了美軍潛艇的魚雷轟炸後,緩慢地回到了港口,它們沒有沉沒的危險,只是船身上插着好多MK14魚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