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說《雪中悍刀行》不好,只是借它管中窺豹——談談傳統文學和當代網絡文學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

《雪中悍刀行》是近年網絡文學的代表作之一,而下面這首“詩”可能是其中最爲書迷們津津樂道的橋段。

無匣也無鞘,暗室夜常明。三尺木馬牛,可折天下兵。欲知天將雨,錚錚發龍鳴。提劍走人間,百鬼夜遁行。飛過廣陵江,八百蛟龍驚。世人不知何所求,那襲青衫放聲笑: 天不生我李淳罡,劍道萬古如長夜。

這首“詩”一言難盡,遣詞與格調在此不便討論。我們只從一個字入手,管中窺豹:

“錚錚發龍鳴”句裏的“鳴”字。(並沒有說他用得不對)

我們通常的用法是:“龍吟”、“虎嘯”、“鳳鳴”、“熊咆”、“狼嚎”、“犬吠”等等。

龍爲神物,生而有靈,可大可小、能屈能伸。據傳,龍音低沉而綿長,一般作“吟”,是爲“龍吟”。

而蟲鳥的叫聲,則與之相反。聲調高亢而尖銳,才用得“鳴”字。

“龍鳴”這個詞,屬於非常規的用法,平時很少見。李白、李嶠等人倒是用過幾次,這與他們的詩詞風格有關。他們幾位本來就是詩人裏的男高音,有着極強的文字駕馭能力,擅長用誇張的手法表達強烈的個人情感。

但此乃天功,並不是每個人都唱得上去。

優秀的文學作品,恰如龍的聲音:

一般作“龍吟”,情感厚積而薄發,細品則渾厚而悠長。不同凡“響”

有時也發“龍鳴”,將蟄伏于波濤之下的不甘,將翱翔於雲天之上的虛願,盡都化作一聲鳴叫,上達天聽

從情感的表達方式來看,傳統文學常作“吟”。而現在的網絡文學,多用“鳴”。

但倘若不是李白這樣的男高音,能夠下筆有神,卻要去起那麼高的調,發出的“龍鳴”怕與蟲鳴無異?

我也看了雪中,沒有看完,劍來也是,給我的感覺就是做的紅燒肉,肉太肥了,油放多了,雖然聞着很香,但是喫着有點膩。

但是能被吹出“雪中之後,再無江湖”這句話,可見這本書的成功,我不去把它和金庸,古龍的小說做比較,畢竟這兩位老爺子寫小說時候,外界評論也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雪中是縫合怪,那我覺得這就是真的黑了,就憑几個古代人名,和幾句話。縫合怪是把別人的東西拼湊到一起,沒有自己的東西,可雪中不是,雪中更像給了個題目,作文內容都是自己寫的,我覺得更像是用典。古代文人作詩寫作不也都是用典的嗎,到這,雪中這就成了抄襲,縫合了,它全篇的內容幾乎都是自己的啊。

雪中成功的一點就是裏面幾乎每個人物都很飽滿,形象立體,哪怕只出場了幾次,卻都有他自己的故事,這個我感覺是總管最牛逼的地方,但也顯得主線不那麼明瞭。你可以回想一下別的小說,看完之後你能想起幾個配角,而雪中你不但能把配角記住,還能記得他的故事,甚至比主角更受歡迎,能達到這點我覺得就是一本成功的小說,也是雪中成功的地方。

有些事情還是要交給歷史來評判,誰知道雪中不是另一個向日葵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