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1日,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僧格林沁所率领的1.7万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了最激烈的厮杀。为了消灭这群入侵者,蒙古骑兵们挥舞着马刀,手持落后的火绳枪,对英法联军的阵地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蒙古马队的进攻看似声势浩大,但在早已武装到牙齿的英法联军眼中,这不过是一群来自中世纪的乌合之众。于是他们在鼓点和军号的指挥下,排成严整的纵队。只等指挥官挥舞他们的战刀,这群欧洲的士兵便会发射出密集的排枪。

可怜那些英勇的蒙古骑兵,他们甚至连侵略者的边都摸不到,便饮弹身亡。更惨的,是那些被散弹击中的蒙古兵。在重炮的轰击下,他们甚至直接被打粉。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清军全军覆没,战场上到处都是人和马的尸体,光战死的就达8000多人。但是他们的牺牲,却仅仅只让侵略者承受了不痛不痒的损失。此战中英军战死2人,法军战死3人。可以说,当时中国和欧洲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武器、军队建制、纪律还是指挥,都有天壤之别。而双方惊人的交换比,就是明证。

前方的噩耗,很快便传到了紫禁城。咸丰皇帝惊慌失措,赶紧收拾行李,带着他的后妃,赶紧“北狩”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前脚刚走,英法联军便杀入了北京,占领了紫禁城。英法联军找不到咸丰皇帝,于是决定给清政府一个教训。随后,他们冲进圆明园,将这座“万园之园”焚为废墟。

僧格林沁部,本是满蒙贵族手中最后的撒手锏,是清政府唯二的主力之一。第一大主力,毋庸置疑,是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但在1860年5月,八旗和绿营中最精锐的力量,被李秀成击溃于江南、江北大营,几乎全军覆没而。仅仅四个月后,僧格林沁的马队也在八里桥覆灭了。

可以说,以咸丰为首的满洲贵族手中仅有的两个筹码,已经丧失殆尽。腐朽清政府所能依靠的,只有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所招募的团练武装——湘军。

与有“编制”的八旗军、绿营兵不同,湘军是军中实实在在的编外人员。完全是应对因太平天国而引发的兵力不足。

因此相比于八旗和绿营兵,湘军在清军中完全属于“二等公民”。例如绿营兵的号服上写得是“兵”,而湘军号服上写得是“勇”。两者从地位上来说,具有天壤之别。

在具体战斗中,湘军与八旗、绿营兵也矛盾极深。因为咸丰更偏袒“自己人”,硬仗都由湘军打,而在摘桃子的时候,又由八旗和绿营上。与此同时,咸丰还经常敲打曾国藩,屡次发敕书责骂湘军诸将,弄得湘军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江南大营溃败后,湘军内部并不是同情和难过,而是倍感鼓舞进而幸灾乐祸。左宗棠甚至仰天长叹:

“江南大营将疲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

无奈之下,咸丰只好让他并不是非常信任的曾国藩总揽针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并将之任命为两江总督。没有了咸丰皇帝以及其狗腿子们的掣肘,湘军势力增长迅速,兵力已达12万之多,可谓是兵精粮足、士气高昂。

之后,曾国藩步步推进,围困了天京的屏障——安庆。曾国藩明白,只要安庆陷落,天京的“枝叶”就将扫除殆尽。到时候,就是直接砍伐太平天国“主干”的时候了。

于是,湘军将安庆团团围住,并用“结硬寨,打呆仗”的办法,修筑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沟和堡垒。在湘军的围困下,安庆粮草吃尽,城池指日可破。但就在这节骨眼上,咸丰的“求救信”却到了。

1860年8月25日深夜,驻守于祁门的曾国藩收到一封信。咸丰命令曾国藩,立即调集3000精兵,以猛将鲍超为主将,“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

当时离八里桥之战还有几天,“勤王大军”已经在京师云集,但是其统帅竟是无能的胜保。而胜保嫉妒曾国藩的战功,经常在咸丰面前搬弄是非、诋毁湘军。曾国藩明白,一旦将鲍超派往京师,这部分精兵一定会被胜保吞并。

因此,一贯以“忠诚”自命的曾国藩,为了一己私利,决定违背皇帝命令,不派兵北上。一方面,曾国藩确实不喜欢胜保;另一方面,如果鲍超北上驰援,安庆必然撤围,一年多辛苦必将付之东流。

在曾国藩看来,消灭太平天国,远比保卫京师更重要。在他心目中,太平天国是礼教的敌人,乃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至于英法联军,不过是求财。即使攻破了北京,也无意灭亡清朝。在曾国藩心目中,签订个把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根本算不了什么。

虽然曾国藩不愿北上,但是“忠臣”的样子至少还是要装装的。因此曾国藩“大义凛然”地说:

“余窃高位,又窃虚名,若不赴君父之难,则既后日之悔,复惧没世之讥,成败利钝,不敢计也。”

但实际上呢?曾国藩不仅没有派兵,反而在9月6号才回复一封信。信中说:

“鲍超人生地不熟,贸然远行,肯定无法在指定时间到达北京。同时,鲍超品级太低,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在我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进京,不就稳妥了吗?”

笔者相信,当咸丰皇帝收到这封信时,内心肯定是崩溃的。要知道,当时没有电报,也没有铁路。信件来回都要好几天。9月6日,英法联军已经近在咫尺,等自己的回信到达祁门前线,黄花菜都凉了。

果不其然,就在咸丰和曾国藩讨价还价之时,僧格林沁惨败于八里桥,京师沦陷。英法联军一路追击到了承德,咸丰犹如惊弓之鸟。随后,留在北京的“鬼子六”——恭亲王奕主持议和,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尽然议和已成,曾国藩自然不必派兵勤王了。1861年7月,安庆终于告破。曾国藩不愿对付外敌,在屠杀同胞方面却丝毫不手软。城中一万多军民,全部被曾国藩所屠杀,整个城池化为一片废墟。安庆陷落后,太平天国也就进入了倒计时。对此,曾国藩激动地称:

“而后大局有挽回之望,金陵有恢复之期矣!”

于是曾国藩、胡林翼赶紧写了一封奏折,想让远在热河的咸丰知晓这一喜讯。但悲哀的是,咸丰直到死,也没有听到安庆攻克的消息。因此早在曾国藩送出奏折后不久,咸丰就龙驭上宾了。咸丰皇帝一度勤于政事,想改变大清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国家内有太平军、捻军以及白彦虎的回军,外有英法联军以及沙俄的入侵。在咸丰手中,大清不仅丢了半壁江山以及外东北的百万国土,甚至连京师也被英法联军攻占了,可谓耻辱至极。咸丰,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恨的失败者。

而曾国藩呢?他是真正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代表。他无力对付外敌,却用最凶狠的手段屠杀同胞,既称不上忠诚,更称不上圣人。他所统领的湘军,最终成为后来军阀混战的源头,中国的统一从那时起,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