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1日,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橋,僧格林沁所率領的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最激烈的廝殺。爲了消滅這羣入侵者,蒙古騎兵們揮舞着馬刀,手持落後的火繩槍,對英法聯軍的陣地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蒙古馬隊的進攻看似聲勢浩大,但在早已武裝到牙齒的英法聯軍眼中,這不過是一羣來自中世紀的烏合之衆。於是他們在鼓點和軍號的指揮下,排成嚴整的縱隊。只等指揮官揮舞他們的戰刀,這羣歐洲的士兵便會發射出密集的排槍。

可憐那些英勇的蒙古騎兵,他們甚至連侵略者的邊都摸不到,便飲彈身亡。更慘的,是那些被散彈擊中的蒙古兵。在重炮的轟擊下,他們甚至直接被打粉。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清軍全軍覆沒,戰場上到處都是人和馬的屍體,光戰死的就達8000多人。但是他們的犧牲,卻僅僅只讓侵略者承受了不痛不癢的損失。此戰中英軍戰死2人,法軍戰死3人。可以說,當時中國和歐洲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武器、軍隊建制、紀律還是指揮,都有天壤之別。而雙方驚人的交換比,就是明證。

前方的噩耗,很快便傳到了紫禁城。咸豐皇帝驚慌失措,趕緊收拾行李,帶着他的后妃,趕緊“北狩”於承德避暑山莊。咸豐前腳剛走,英法聯軍便殺入了北京,佔領了紫禁城。英法聯軍找不到咸豐皇帝,於是決定給清政府一個教訓。隨後,他們衝進圓明園,將這座“萬園之園”焚爲廢墟。

僧格林沁部,本是滿蒙貴族手中最後的撒手鐧,是清政府唯二的主力之一。第一大主力,毋庸置疑,是清朝的正規軍——八旗軍和綠營。但在1860年5月,八旗和綠營中最精銳的力量,被李秀成擊潰於江南、江北大營,幾乎全軍覆沒而。僅僅四個月後,僧格林沁的馬隊也在八里橋覆滅了。

可以說,以咸豐爲首的滿洲貴族手中僅有的兩個籌碼,已經喪失殆盡。腐朽清政府所能依靠的,只有曾國藩、胡林翼等人所招募的團練武裝——湘軍。

與有“編制”的八旗軍、綠營兵不同,湘軍是軍中實實在在的編外人員。完全是應對因太平天國而引發的兵力不足。

因此相比於八旗和綠營兵,湘軍在清軍中完全屬於“二等公民”。例如綠營兵的號服上寫得是“兵”,而湘軍號服上寫得是“勇”。兩者從地位上來說,具有天壤之別。

在具體戰鬥中,湘軍與八旗、綠營兵也矛盾極深。因爲咸豐更偏袒“自己人”,硬仗都由湘軍打,而在摘桃子的時候,又由八旗和綠營上。與此同時,咸豐還經常敲打曾國藩,屢次發敕書責罵湘軍諸將,弄得湘軍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江南大營潰敗後,湘軍內部並不是同情和難過,而是倍感鼓舞進而幸災樂禍。左宗棠甚至仰天長嘆:

“江南大營將疲兵罷,萬不足資以討賊,得此一洗盪,而後來者可以措手!”

無奈之下,咸豐只好讓他並不是非常信任的曾國藩總攬針對太平天國的軍事,並將之任命爲兩江總督。沒有了咸豐皇帝以及其狗腿子們的掣肘,湘軍勢力增長迅速,兵力已達12萬之多,可謂是兵精糧足、士氣高昂。

之後,曾國藩步步推進,圍困了天京的屏障——安慶。曾國藩明白,只要安慶陷落,天京的“枝葉”就將掃除殆盡。到時候,就是直接砍伐太平天國“主幹”的時候了。

於是,湘軍將安慶團團圍住,並用“結硬寨,打呆仗”的辦法,修築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溝和堡壘。在湘軍的圍困下,安慶糧草喫盡,城池指日可破。但就在這節骨眼上,咸豐的“求救信”卻到了。

1860年8月25日深夜,駐守於祁門的曾國藩收到一封信。咸豐命令曾國藩,立即調集3000精兵,以猛將鮑超爲主將,“兼程前進,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

當時離八里橋之戰還有幾天,“勤王大軍”已經在京師雲集,但是其統帥竟是無能的勝保。而勝保嫉妒曾國藩的戰功,經常在咸豐面前搬弄是非、詆譭湘軍。曾國藩明白,一旦將鮑超派往京師,這部分精兵一定會被勝保吞併。

因此,一貫以“忠誠”自命的曾國藩,爲了一己私利,決定違背皇帝命令,不派兵北上。一方面,曾國藩確實不喜歡勝保;另一方面,如果鮑超北上馳援,安慶必然撤圍,一年多辛苦必將付之東流。

在曾國藩看來,消滅太平天國,遠比保衛京師更重要。在他心目中,太平天國是禮教的敵人,乃是不共戴天的仇敵。至於英法聯軍,不過是求財。即使攻破了北京,也無意滅亡清朝。在曾國藩心目中,簽訂個把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根本算不了什麼。

雖然曾國藩不願北上,但是“忠臣”的樣子至少還是要裝裝的。因此曾國藩“大義凜然”地說:

“餘竊高位,又竊虛名,若不赴君父之難,則既後日之悔,復懼沒世之譏,成敗利鈍,不敢計也。”

但實際上呢?曾國藩不僅沒有派兵,反而在9月6號纔回復一封信。信中說:

“鮑超人生地不熟,貿然遠行,肯定無法在指定時間到達北京。同時,鮑超品級太低,起不到什麼作用。不如在我和胡林翼之間選一個進京,不就穩妥了嗎?”

筆者相信,當咸豐皇帝收到這封信時,內心肯定是崩潰的。要知道,當時沒有電報,也沒有鐵路。信件來回都要好幾天。9月6日,英法聯軍已經近在咫尺,等自己的回信到達祁門前線,黃花菜都涼了。

果不其然,就在咸豐和曾國藩討價還價之時,僧格林沁慘敗於八里橋,京師淪陷。英法聯軍一路追擊到了承德,咸豐猶如驚弓之鳥。隨後,留在北京的“鬼子六”——恭親王奕主持議和,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盡然議和已成,曾國藩自然不必派兵勤王了。1861年7月,安慶終於告破。曾國藩不願對付外敵,在屠殺同胞方面卻絲毫不手軟。城中一萬多軍民,全部被曾國藩所屠殺,整個城池化爲一片廢墟。安慶陷落後,太平天國也就進入了倒計時。對此,曾國藩激動地稱:

“而後大局有挽回之望,金陵有恢復之期矣!”

於是曾國藩、胡林翼趕緊寫了一封奏摺,想讓遠在熱河的咸豐知曉這一喜訊。但悲哀的是,咸豐直到死,也沒有聽到安慶攻克的消息。因此早在曾國藩送出奏摺後不久,咸豐就龍馭上賓了。咸豐皇帝一度勤於政事,想改變大清積貧積弱的局面。然而國家內有太平軍、捻軍以及白彥虎的回軍,外有英法聯軍以及沙俄的入侵。在咸豐手中,大清不僅丟了半壁江山以及外東北的百萬國土,甚至連京師也被英法聯軍攻佔了,可謂恥辱至極。咸豐,真是一個可悲又可恨的失敗者。

而曾國藩呢?他是真正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代表。他無力對付外敵,卻用最兇狠的手段屠殺同胞,既稱不上忠誠,更稱不上聖人。他所統領的湘軍,最終成爲後來軍閥混戰的源頭,中國的統一從那時起,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