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能夠否守住其實跟斯大林的判斷沒有一毛錢關係,在極度危險的時間段,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給朱可夫和布爾加寧打電話詢問戰況,並且也做好了跟蘇聯政府一起撤往古比雪夫的準備。而他在莫斯科火車站的專列前,最後一刻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大將給出了最堅決的保證:德國人衝不進莫斯科。

實際上,德國中央集團軍羣的突擊矛頭“第二裝甲集羣”決定放棄進攻,是在1941年12月5日的深夜,儘管它的突擊隊距離莫斯科最近的的只有24英里(約38公里),但是德國人已經無力再前進哪怕一步。古德里安在設於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別墅的司令部裏下令,各突擊隊回撤併轉入防禦:“對莫斯科的進攻失敗了,我們遭遇了敗績”。

而在此之前,整個莫斯科都是驚慌失措的,沒有人知道蘇軍能否抵擋得住德國人的坦克,當然也包括斯大林。因爲他不在前線,他不是統兵將領,他無法對戰役局勢作出準確的判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斯大林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就是給前線調去一切可能調動的部隊和力量。

在莫斯科保衛戰最關鍵的第二階段,蘇軍最高統帥部給西方面軍等部隊的增援,一共有30個新銳步兵師、6個坦克師、3個騎兵師和33個各類作戰旅,有效彌補了蘇軍的巨大戰損,並且首次使蘇軍的步兵師數量超過德軍,達到了1.2比1。而包克元帥的集團軍羣,整個12月份只得到了一個師的援兵,簡直是杯水車薪。

所以德國人真的是強弩之末了,從越過布格河到衝到莫斯科郊外,其間整整有1000多公里,德國中央集團軍羣已經長途跋涉了五個多月,雖然一路上消滅了大批蘇軍,自身也必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1941年12月5日爲止,東線德軍已經損失了75萬兵員,約佔300多萬德軍的四分之一,尤其是戰鬥部隊損失比例更大。

所以朱可夫對守住莫斯科充滿信心的第一個原因,是基本瞭解了德軍面臨的窘境,他曾經親自審問了德軍俘虜,得知其一線步兵連普遍還剩下30到40人的兵力,這還不到滿編的五分之一;同時坦克也大部分損壞和趴窩,每個裝甲師只剩下30輛還能動彈的坦克,以古德里安裝甲集羣的主力第41摩托化軍爲例,它的兩個裝甲師:“帝國師”和第10裝甲師已經損失官兵7582名,只剩滿額編制的40%!

第二個原因是德軍補給線的極度拉長和軍需嚴重不足,隨着對蘇聯國土的長距離深入,德軍的補給線自然大大被拉長,公路因雨雪變得泥濘難行,至於鐵路朱可夫說得更清楚:“德國人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因爲他們沒能確保足夠的、規格合適的火車,以便將物資和預備隊不受冰雪和泥濘妨礙,大量運至前線”。換句話說,此時德國還有相當的後備力量和物資儲備,可是卻運不上來,那麼前線自然得不到有效補充、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由於蘇軍已經是在家門口作戰,莫斯科又是交通樞紐,所以在其周圍擁有全蘇條件最好、最完善的鐵路網,蘇軍的預備隊和物資可以源源不斷送達前線,其距離之近和耗時之短,是德國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而蘇德戰爭那是現代化鋼鐵戰爭,沒有大量的物資補給,這個仗沒法打。

第三個原因是德軍的空中力量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還是那句話,莫斯科已經是蘇聯腹地,城市和郊區森林裏密佈高射炮部隊,附近地區擁有爲數很多的永備和野戰機場,甚至配有可以加熱的機棚,所以戰機出勤率非常之高,整個莫斯科戰場上蘇軍飛機的數量是德軍的兩倍還多。相反,德軍的野戰機場既跟不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這些簡易的機場同時也還受氣候的影響,所以基本失去了制空權,而沒有制空權的裝甲突擊顯然事倍功半。

第四個原因是德軍兩翼突破然後縱深合圍的戰術,確實沒能唬住朱可夫,這也是他能夠成爲二戰蘇軍名將的重要原因:朱可夫在判斷出來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後,敢於從中央地段抽出兵力、及時投入預備隊在兩翼進行堅決阻擊。當然這麼幹是有風險的,即防線正面的兵力被削弱而趨於稀薄,但是朱可夫就敢這麼指揮,而德國人也確實只會沿用老一套辦法,結果撞得頭破血流。

因此,莫斯科會戰打到12月初的時候,蘇軍已經在部隊數量、物資彈藥補充、制空權的奪取和遏制敵軍戰術等幾大方面,均取得了相當的優勢,雖然是德軍繼續在進攻,但基本是硬着頭皮毫無勝算的在打,他們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蘇軍首先崩潰。

儘管個別部隊突擊到距離莫斯科很近的地方,但於大局已經無補,因爲沒有後續力量可以投入了,而到了11月30日前後,完全瞭解局勢的朱可夫已經請求反攻,並且於12月6日正式實施,反攻是啥概念?敵我力量對比出現根本性改變了唄,這裏面我們乾脆都沒有討論衆所周知的天氣因素,寒冷也讓來自中歐的德國兵戰鬥力直線下降。

正是有朱可夫的判斷和保證,斯大林才決定留下來指揮堅守莫斯科,才決定繼續舉行紅場閱兵,然後閱兵部隊直接開赴前線。至於說他什麼胸有成竹則有些誇張了,因爲他也曾對實施反攻的條件半信半疑,所以最準確的詮釋應該是:心裏大致有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