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市场,从来不缺话题。

2020年上半年,疫情成为加速商业地产优胜劣汰的催化剂。复工复产后,诸多项目持有方亟待重组,资金持有方的观望情绪逐步消除,大宗交易市场在二季度变得异常活跃。

纵观上半年的大宗交易,既有北京地标双子座大厦卖出超80亿的高价,也有绿地外滩中心商业大厦第三高大楼被上海银行以近50亿价格买下,更有微商品牌TST花费17.6亿买下上海晶耀前滩2号写字楼。

戴德梁行报告显示,2020上半年中国内地大宗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共有约884亿元,其中北京、上海两地合计成交约700亿,占到内地总成交额的80%;广州、深圳区域成交额超过100亿,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下降明显。

中国的商业地产正处于从增量时代逐步迈入存量时代的转折点,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正在加速商业地产行业“马太效应”的显现。

内资占比超70% 房企成最大卖家

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大宗交易市场多由“内部消化”。

克而瑞资管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内资占比高达 74% ,主导了大宗市场走向;外资占比仅为 26% 。业内人士表示,为遏制境外输入病例的快速上升态势,“封关”政策致使外资机构决策层无法来华,投资决策滞后,外资投资总额依然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半年,以 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为首的新加坡资本大举加仓,以基汇资本、AEW 为代表的港资、英资在也先后落子中国内地。虽然疫情致使外资投资占比下降,但上半年外资净投资额为102亿元,依然为正,表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内地的大宗交易市场。

此外,北京上半年吸引108亿元外资投入,首次赶超上海107亿元,成为外资“新宠”。业内人士分析,2018年、2019年北京大宗交易外资占比均接近三成,且现在仍然活跃,可以说是外资重回北京市场。近年来北京成为全国最为稳定的写字楼市场,租金最高,空置率长期保持低位,且租金回报率高过上海,外资基金也因此将目光投向北京。

物业类型方面,办公/研发办公物业仍占据交易市场半壁江山。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办公/研发办公物业成交宗数为48宗,占82宗总成交数的58.54%,相较去年下半年也多出6宗。而零售物业成交宗数则有所下滑,从2019下半年的17宗下降至2020上半年的10宗。

同时,投资人对潜在投资项目资本化率要求进一步提高,一线城市的办公及零售物业的资本化率相对于2019年平均上升了10-30个基准点,物流仓储资本化率相对于2019年平均上升10-20个基准点。

多家机构的数据均显示,对于大宗交易用途,2020年上半年交易项目中自用型买家占比提升明显。其中,克而瑞资管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海通证券、上海银行、平安信托为代表的信托/银行/券商类买家也先后抄底写字楼资产作为总部办公。

然而,疫情之下,房企则成为大宗交易最主要的卖家,这或与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偿债高峰不无关系。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下半年,房企境内外融资债券到期规模约为5588亿元,同比增长58%。2020年下半年将迎来债券融资偿还高峰,部分债务集中到期的房企将承受巨额还款压力。

上半年销售业绩受疫情影响严重,造成房企下半年偿债压力陡增,房企则成为2020年上半年大宗市场最大卖方。克而瑞资管数据显示,房企不断出售商业地产资产换取现金流,上半年出售资产总金额占比高达 60%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