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都以“分享、大度”等为教育宗旨,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在某一些事情上,如果家长过于大度,反倒可能害了孩子。案例

来说说我朋友家的孩子与我孩子之间的事情,大概在4年前的一次,小儿子那会才3岁,那天我抱着他去朋友家玩耍,她家孩子5岁。

我们两个大人在一旁聊天,两个孩子则是在一旁玩玩具,等到傍晚要回家时,我正准备抱着孩子走,结果孩子抱着玩具不愿意撒手,朋友的孩子急着想要把玩具抢回来,“这是我爸爸昨天才买的,不可以,快点还给我。”

孩子有这种表现,甚至正常,这会我儿子也哭了起来,我尝试说服他,但是不奏效。这会朋友便开口了,“你给小家伙带回去,我家玩具多的是,不用搭理他。”

她儿子听到也哭了,“不行,这是我的。”越哭越大声,朋友蹲下身安慰孩子,“乖,这个送给弟弟,我们是哥哥,要把玩具让给弟弟玩对不对。”

说完,她没再搭理孩子,直接催着我们赶紧走,不用在意她孩子。

半个月之后,我再次带着孩子去她家,因为上一次的事情我深感抱歉,所以买了一套玩具送给她儿子,结果刚到她家,她儿子看到我们,就赶紧把玩具都收起来,可见他对上次的事情有多大的阴影。

现在她家儿子9岁了,小家伙仍是有个习惯,不愿意与人家分享玩具,不论是谁都不给,这件事我一直抱有较大的歉意,大概是当初的事情给孩子留下了较深的伤害,毕竟刚买的玩具,还是他最喜欢的,就因为一个陌生弟弟喜欢,妈妈便把它拱手相让。

这样的做法不知道家长们是否熟悉,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类事情时, 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大多都把自家孩子的需求抛到脑后,自作主张把原本属于孩子的东西送给他人,也不过问孩子到底愿不愿意,最后可能连像样的解释都没有。

更让孩子伤心的是,如果孩子一直在宝爸宝妈面前提及这些事情,可能父母还会感到恼火,对着孩子一顿凶,孩子怎么可能不感到委屈?

这些事情上由着孩子“自私”,越是劝孩子大度,将来越容易吃亏

1、 在物品所有权上

上一个例子就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个人较为建议家长们在处理孩子拥有所有权的物品时,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自己擅作主张,处理孩子的物品。

如果父母态度强硬,严重时可能造成两种极端,一方面是孩子会变得特别“吝啬”,排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因为之前的分享经历,导致别人看上自己的东西,最后还把这些东西给占走,自然会给孩子带来较深的阴影。

当孩子变得过于吝啬时,将来在学习或是工作方面,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会变得十分吃亏,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较为吝啬、小气的人。

另一方面,孩子还可能会变得十分缺乏安全感,父母随意转让行为将孩子的决定权给剥夺,而心理学上认为安全感最主要来自于“控制”,当孩子失去了事物所有权的掌控,安全感自然也会变弱。

2、“先己后他人”

在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上,“舍弃为人”是一种美德,但其实还是得分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要适用舍己为人。

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如果孩子自己的作业还没做完,并且明天还有一场重要的考试等着复习,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但是这时朋友来找孩子,想让孩子帮忙一起打扫家里的卫生,这样的情况也要舍己为人吗?

很显然,从重要性程度而言,孩子自己的事情肯定更重要。但是如果家长们一直以来都对孩子先入为主,“学会积极帮助他人”、“要先他人后自己”等等这样的价值观,那么很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不懂得说“不”的人。

孙俪在自己的教育经历上就曾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当她问孩子为什么不明确拒绝同学的一些不必要的请求时,孩子告诉她“妈妈,我不敢”,那时她才知道,自己在教育上犯下了多大的错误。

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孩子在有额外精力的情况下再去帮助他人,平时若是能够相互兼顾,那么就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兼顾不来,家长们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委婉地拒绝他人,并不伤害彼此间的感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