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幾十年,手把手堆沙包仍然會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文 | 樊博 編輯 | 世先生

洪水覆蓋下的巢湖

截至7月24日,從六月開始的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汛情已經造成了全國27省(區、市)4552.3萬人受災,142人死亡失蹤,3.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160.5億元。

在汛情期間,各個媒體以不同的角度報道了此次洪澇災害,但由於一些主客觀的原因,造成了一些概念或者事實在傳播過程中被誤解,接下來小南將挑選三個常見的誤解進行澄清。

爲什麼2020年瞭解放軍戰士還要手把手堆沙包?

空降兵部隊緊急出動官兵1000多人馳援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圖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空降兵部隊官方微博@我們的天空)

每當有洪災發生,都會有大量鏡頭對準巡堤的解放軍戰士或民兵。在鏡頭裏,他們滿身泥濘,不知疲倦地搬運着防汛沙袋,這些畫面雖然體現了他們喫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但也因爲落後的,遠離工業化的抗洪條件被人所詬病。

想解開這個誤會,我們首先要對洪災的發生有個大致的瞭解。世界上的防洪堤壩多爲土石壩,我國也不例外。土石壩由土料石料經過拋填、碾壓等方法堆築而成,這意味着經過洪水長時間的浸泡,許多堤壩會變得極其脆弱。若是貿然進行機械作業,可能因爲機械設備重量過大導致堤壩的坍塌。另一方面,許多堤頂路沒有硬化,工程車很容易陷進泥地,造成道路的堵塞。所以相比之下,人力是最好的選擇。

7月22日安徽大石圩決堤導致挖掘機被沖走

另一個原因則是防汛沙袋的疊放是一項技術活,只有經過一定培訓才能操作得當。洪災常常帶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漫堤因爲發生在地表,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監測,但因堤身和地基的滲流造成的管湧則發生在地下,難以預測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是一個隨時會偷襲的敵人。因此巡堤人員需要24小時監控洪水動態,一寸一寸地進行拉網排查,防止突然出現的管湧。一旦發現,則需要立馬組織人員用沙包填堵。

一旦發生管湧,需要立馬搭建沙石反濾圍井(圖源:新華社)

雖然隨着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有了預製反濾設備的技術,但這仍然需要人工搭建圍堰。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手把手堆沙包仍然會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爲什麼常常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

六月入汛以來,我們常常能看到媒體用“百年一遇”這類“N年一遇”的短語來描述洪水,卻沒有解釋這個水利專有名詞的具體含義,導致許多人想當然的將這個概念與哈雷彗星七十六年一遇這個“N年不遇”等同,即認爲洪水“百年一遇”是一百年出現一次。

但事實並非如此,描述洪水“N年一遇”是水利工程裏一種特別的表述,在水文學領域,通常用“重現期”表述,指的是某一強度的降水重複出現一次的平均間隔。以“百年一遇”爲例,當科學家通過測量以及歷史資料,發現在一千年裏,某一流域的降水量共有十次達到1000mm,那麼當該流域在一定時間內降水量達到1000mm,這就屬於百年一遇的降水。

通過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知道某個流域每年出現“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是百分之一,但全國有七大河流流域,支流流域不可計數,按照100條支流來計算(中國實際流域數量遠遠大於一百),在一年裏每條支流都不遇上百年一遇的概率是36.6%,即若是按照100個流域計算,每年全國大概有63.4%的概率出現最少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海南發生的洪水,新疆人可能會感同身受,這就使每個人都有經歷過百年一遇的洪水的印象。

另一個原因則是隨着氣候變暖,極端氣候頻發,極端降水量的數量增加,“N年一遇”的標準也在不斷改變。在一些降雨量變化大的地方,十年前的“百年一遇”降水量,可能到了今時今日只能稱作“五十年一遇”的標準了。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顯示六十年來,我國極端降水數量不斷增加

爲什麼中國水利工程這麼強,還會出現這麼強的汛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利工程規模和數量不斷發展,從成立前的1200座增加到近10萬座,總庫容從200億立方米增加到近9000億立方米,5級以上江河堤防超過30多萬公里。與此同時,本次汛情期間,三峽大壩也爲防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稱,截止7月19日,三峽大壩攔洪總量約140億立方米,控制下泄流量3.5萬立方米/秒,削峯率達到34%,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

但這些數據就能說明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很強嗎?答案是否定的。2019年6月11日在國務院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田以堂介紹稱,目前我國的水庫多數是在50年代到70年代修建。那個時候修建水庫標準不高,呈現“小、土、羣”等特點。水利部通過十幾年連續除險加固,已經加固了6.6萬座,但還有1.6萬病險水庫沒有除險加固。這些水庫存在着包括堤頂路無硬化、堤頂寬度不足、堤身填築密實度不夠、管理養護不到位等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湧的可能性,增加了汛情的風險。

衡量水庫調蓄能力的庫容係數也能說明中國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短板,庫容係數指的是全國水庫蓄水能力與河流徑流流量之比,係數越高表示調節能力越強。中國庫容係數僅爲0.3,而長江流域更是隻有0.13,這與歐洲的0.9,美國的0.66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們只有不斷地提高水庫蓄水能力,建設更多把防洪能力放在首位的水庫,才能給洪水多發區的人民帶來安全保障。

上述三個問題表明,媒體以及公衆在面對洪水時還有許多問題被忽視,我們每個人還可以做的更多。汛情終將會過去,但逝去的生命卻無法挽回。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沉下心思考人類的處境,並且努力探索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

來源 | 南都週刊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