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江西省高院再審張玉環殺童案,最終改判無罪釋放。

塵封了27年的舊案,終於給了張玉環清白。

離家那年,他26歲,如今跟家人再相見時,已年過半百。

再度回到張家村,一切都變了樣,年輕時候住的老宅子塌了,一雙兒子早已各自成家。

車子開到村口的時候,年邁的老母親站在路口眼巴巴地望着,盼着。

張玉環下車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呢”,

27年不相見,媽媽已經老得認不出了,滿鬢花白,腰背佝僂。

印象中媽媽年輕的容顏,早已不復存在。

媽媽鑽進兒子的臂彎,緊緊抱住眼前這個相隔了27年時光的孩子。

對83歲的玉環媽媽來說,活着的時候還能等到兒子回家,是她此生最大的心願。

爲了這一刻,她苦等了9778天。

提前得到兒子要回來的消息,媽媽把年初買好的大米,灑在太陽底下曬。

存放過久的大米,早已生滿了蛀蟲。

別人問她曬米做什麼,她顫巍巍地擺擺手說:

“因爲玉環要回來了”。

時隔27年,她還想給兒子親手做頓熱飯。

有段時間,她日日在村口張望,逢人就問”兒子什麼時候回來”。

爲了讓兒子喫上土雞蛋,特地買了一隻雞回來養着。

終於等到他回家這一天,媽媽像小時候一樣,爲兒子提前買好了新衣服。

親戚朋友們都來看張玉環,她開心,從塑料袋裏把準備好的糖果散給大家。

母親在自己住的老房子裏給兒子收拾出一間空房,從此他可以睡個好覺了。

熬過時間摧殘,熬過思念成疾,母親終於等回了兒子。

我又想起了那個爲了兒子熬到白頭的媽媽,馬玉萍。

馬媽媽的兒子張志超,當年也是因爲誤判,花季少年淪爲了牢獄之徒。

今年1月13日,失去自由15年的張志超,終於以無罪釋放。

15年間,馬玉萍爲了兒子的申訴,跑斷了腿。

爲了能早日見到兒子,她靠打臨時工度日,但只要發了一點工資,就立馬跑去法院。

而這位老母親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生前看到兒子結婚成家。

張志超終審宣判的時候,正值寒冬。

馬媽媽給兒子帶了保暖的內衣,她說:“我想讓兒子穿着新衣服,回家。”

這一刻的團圓,馬玉萍等了5330天。

張玉環漏掉的27年,老母親一直等在原地。

張志超含冤的15年,媽媽黑髮熬成白頭。

兒未歸,媽媽不能倒。

等孩子回家,是她們無時無刻的牽絆。

前段時間,一則104歲的母親照顧84歲女兒的視頻,感動了無數網友。

84歲的小女兒五年前患上了老年癡呆症,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104歲的母親徐秀章承擔起照料女兒生活起居的責任。

洗衣做飯,餵飯喂水,悉心照料,無微不至。

女兒出門走到哪,媽媽就跟到哪。

冬天很冷,她打熱水給女兒洗腳。

媽媽像小時候那樣哄女兒乖乖坐好,然後用毛巾把她腳擦乾。

動作緩慢,小心翼翼。

夜裏睡覺的時候,母女兩人擠一個被窩,徐秀章把女兒的手放在自己懷裏取暖。

過了媽媽的年齡,媽媽依然是女兒的守護神。

“我活着就要把她照顧好,真害怕我死在她前面,那樣的話就沒人照顧她了。”

曾看過一個新聞,母親朱福林獨自一人照顧50歲的腦癱兒子。

整整五十年,朱福林都沒睡過一個完整的覺。

從兒子被診斷爲先天性腦癱那一天開始,她就帶着他四處求醫。

別人都說,這孩子沒救了,勸她放棄。

她做不到,“孩子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我怎麼捨得拋棄”。

生活無法自理的兒子,只能依靠她日復一日貼身的照理。

“有時候半夜兩三點,他肚子餓了,就會使勁得抓狂,還會發出‘嗯嗯額額’的呻吟。

不管多晚,我都會起牀喂他。”

兒子喫不了乾飯,母親只能一日三餐都給他喂粥。

每次餵飯的時候,媽媽先把粥和青菜拌在一起,再把兒子的嘴巴扒開,一勺喂進嘴裏,再把他嘴巴合上。

日復一日,從不間斷。

她說:“我這輩子,也是爲這個兒子而活着。我活着,他就還有生的希望。”

李華,一個身體被敲斷4次的“摺疊人”。

他患有罕見的強直性脊柱炎,生活無法自理。

從18歲到46歲,李華的身體一直處於“石化”的過程。

那些身體裏原本能靈活轉動的部位,變成了僵硬生鏽的螺絲,無法正常運轉。

媽媽爲了帶兒子看病,走遍全國各地的醫院。

兒子走不了路,媽媽就用輪椅推着他走,扶着、揹着、抱着上高鐵、坐出租車......

這種病的治癒率極低,醫生說,而且無論手術與否,都有極高的截癱甚至死亡的風險。

李媽媽隻字不提自己的辛苦,只說了一句:

“不治好,以後我死掉了,誰來照顧他?”

爲了孩子,做父母的不敢老,不敢病,甚至不敢死。

韓劇《請回答1988》裏有句話,“ 爸媽這兩個字,只是叫一叫,也觸動心絃。”

父母終其一生,都在爲孩子的人生託底。

我們長大,他們變老。

人生有各種遺憾,而其中最無法挽回的便是,他們在傾其所有,我們卻理所當然。

作家畢淑敏曾說:

“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的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他們都忘了,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知乎網友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跟媽媽開玩笑說想找個外地的男朋友,卻惹來了媽媽的唸叨:

“找對象,得離咱家近一點”。

“你要是以後找個走高速的對象,我和你爸可不給你送嫁妝”。

後來,她的微信上收到了媽媽發來的一條信息:

父母是我們的盔甲,我們是父母的軟肋

朋友是家裏的獨生女,大學剛畢業兩年,爸媽就催着她趕緊找對象結婚。

“我們怕以後我們走了,也沒個人照顧你,你怎麼辦?”

聽到媽媽跟她開玩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朋友的鼻頭酸了。

我們總以爲來日方長,卻不知他們往後餘生的每一天,都是掰着手指頭過的。

想要竭盡全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你。

山東淄博,趙大叔在工地搬磚抬瓦,勤勤懇懇幹了20餘年。

58歲的年紀,即使是烈日當空,他也不曾歇息過一次。

一個月要磨破6副手套,每天工作12小時。

如果按照一片瓦大約三斤半重來算,趙大叔一天下來要搬超過3萬斤的瓦。

他說,“只要孩子過得好就行”。

自己再苦再累,爲着心裏的希望,這個當父親的不曾有過一句怨言。

這是網友曬出的後備箱。

因爲在外地工作,只有過年的時候纔會回家一趟。

每次回來,後備箱都載滿了的愛。

爸媽總是把各種喫的喝的,往他後備箱裏塞。

“我們在家也喫不了這麼多,你都帶着。”

離開家以後,父母在的地方,成了我們永遠的故鄉。

年少時,我們總以爲人生很長,永無盡頭。

長大後發現,人生其實很短,父母不在身邊,連安心便少了一截。

前天,微博上一則“父親第一條朋友圈獻給了女兒”的熱搜,溫暖人心。

女孩視頻教爸爸用微信發朋友圈,她告訴爸爸,朋友圈裏可以發一些好玩的事兒。

讓女兒哭笑不得的是,爸爸鼓搗了半天,發出了自己的第一條朋友圈,配文卻是:

“我女兒看到了嗎?”

下面還配着一張女孩媽媽的自拍照。

看到他粗糙的手在屏幕上一筆一畫寫下這句話,屏幕前的我們,心頭一暖。

女孩的媽媽癱瘓多年,父親一個人照顧媽媽,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今年67歲的爸爸,突然變老了。

可他學着女兒笨拙的發着朋友圈的樣子,急切地想跟孩子分享喜悅的樣子,卻讓人動容。

他老了,但他的愛,未曾退卻。

而我們卻常會忘記時間的殘酷,忘了世上還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

父母要的不多,他們只想在我們忙碌的生活裏佔據一小片地方,便足矣。

每次回家的時候,主動跟他們說一句“我回來了”。

每次出門前,請用力的抱一抱他們。

他們被生活壓彎了的肩膀,曾經扛起了我們整個人生。

生命是一趟單向旅程,而父母是我們一腔孤勇的支撐。

走的太快的時候,千萬記得回頭看看,他們已經做好準備,迎你回家。

點個,別讓親情留有遺憾。

祝福天下所有父母平安,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