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中國歷史上力挽狂瀾的人物有不少,但力挽狂瀾的皇帝卻沒幾個。

因爲如果皇帝靠譜,這個王朝也不會走到大廈將傾的地步,任何一個王朝的末代皇帝都或多或少犯有大錯。

那有沒有在王朝危難之際力挽狂瀾的皇帝呢?

其實是有的,舉個例子,咸豐皇帝就是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帝。當然,這是我自家之言,若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指教,輕點噴。

(咸豐皇帝在歷史上有點被低估了,若沒有他,清朝或許早就沒了)

咸豐皇帝執政時期,清帝國陷入了巨大的內憂外患之中。在對外方面,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海上與清廷打了整整四年時間,最後攻佔北京,燒燬圓明園。

與此同時,沙俄則趁機派兵入侵黑龍江流域,北部邊界告急。

而在帝國內部,天平天國起義席捲了整個南方,清廷在長江流域的八旗駐防全部被摧毀,東南賦稅重地被截斷,太平軍北伐部隊甚至逼近天津,京師震動。

此外,在陝甘和雲南兩地也爆發了規模巨大的民變,新疆南部更是被來自中亞的浩罕國貴族阿古柏佔領。一時之間,清帝國危機四伏。

事實上此時清朝所面臨的問題要比當年明末的局面還要混亂,但咸豐的表現卻要比崇禎皇帝強一些,即便他也是犯有許多錯誤,但是在重大方向上,咸豐還算是腦子清醒,他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地將清朝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咸豐上臺後就面臨着一個巨大的爛攤子)

首先在對外方面,咸豐皇帝的運氣爆棚。雖然他的思想非常頑固,拒絕擁抱近代國際體系,還虐殺英法使者,導致英法攻破北京,但卻因禍得福,獲得了以外的收穫。

按理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太平天國應該積極尋求聯合英法對抗清廷。可令人惋惜的是,此時的太平天國也沒能與英法搞好關係。

作爲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太平天國打着信仰上帝的旗幟起家,曾一度把西方基督教國家感動的不行。倫敦的宗教界甚至發動捐款,準備爲中國印發一萬本《聖經》,以迎接這個年輕的基督教政權。

但是當英法接觸太平天國後,英法發現太平天國所謂的拜上帝教太離譜了,洪秀全對基督教一通魔改,非說自己是耶穌的兄弟,把英法氣得不行。

而且太平天國也拒絕向英法割讓主權,導致英法決定仍舊和清帝國合作。

1864年,英法聯軍與清廷議和,此後英法美等國迅速轉變爲清廷的盟友,向清廷出售了大量的先進武器,並派遣教官訓練清軍圍剿太平軍。

(清末由西方教官組建的常勝軍,成功地幫助清廷保衛了上海)

在得到太平天國的神助攻之後,英法從清朝的敵人瞬間變成盟友,而在此之前咸豐皇帝也爲鎮壓太平軍作出了許多正確性的決策,接下來咱們就說說咸豐皇帝的對內措施。

上文也說了,到咸豐中後期,整個清帝國內部是一團漿糊,四處都有起義。此時咸豐皇帝並沒有方寸大亂,他決定暫緩對西北和西南的用兵,先集中精力對付太平軍。

爲此咸豐帝宣佈允許地方漢人興辦團練,並且許諾誰若攻克南京,誰就封王!

咸豐皇帝的做法看似很簡單,但是對於一個封建政府而言,放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爲權力一旦放出去就很難再收回來,這對皇權的威脅是很大的。

做個簡單對比,明末時崇禎皇帝就一直不敢放權,而且他對手下大臣更不信任,汪喬年、孫傳庭等肱骨之人都是在他的亂指揮下相繼戰死的,崇禎皇帝把一場規模不大的農民起義,硬生生地變成了大明的終結者。

而且清朝是一個征服王朝,滿州貴族本來就不信任漢人,在清朝中前期,地方軍權都是由滿洲或蒙古旗人把持,漢軍旗人都不能手握一方兵權,遑論漢人。

在這種背景下,咸豐卻敢於放手一搏,允許地方漢人帶兵,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也正是在咸豐果斷地決策下,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紛紛建立,清廷最終靠着這些地方武裝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就連陝甘民變和新疆阿古柏也都是左宗棠平定的。

(曾國藩就是受咸豐皇帝號召而在家鄉籌辦湘軍團練的)

如果站在清朝統治者的角度,咸豐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皇帝,在關鍵時刻,咸豐帝敢於做出取捨,分得清輕重,知道誰是最大敵人,誰是次要敵人。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當局者迷,許多王朝後期皇帝都在關鍵時刻犯糊塗。

例如金朝倒數第二個皇帝金宣宗,面對着蒙古大軍的壓力,他腦子進水,對西夏見死不救,還派兵南下攻宋,四處惹事,唯恐自己死得太慢。

由於金宣宗太能作了,以至於金哀宗使出喫奶得勁也沒能中興大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金國不是被蒙古滅亡的,是被自己作死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