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名人名言,總是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解讀,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智慧。只不過,很多人不敢用腦子去解讀,結果讀了一堆名言,然並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老夫子的名言,肯定有不少人認爲很有道理,甚至認爲是一個人生的座標,是最好的人生規劃。

呵呵,人生識字糊塗始啊。

從15歲開始學習,到30歲才“而立”,那中間這段時間呢?肯定就是“志於學”了。那麼,學什麼,怎麼學,聽誰的,這裏面其實有一大堆的問題。在學習階段,就是這樣跌跌撞撞地摸索,有的人還不錯,總算“立”了。而有些人呢,很抱歉,可能沒有“立”得起來,只能去搬磚了。

要知道,“志於學”這條路,競爭還是很殘酷的,淘汰率是很高的。可是,不“志於學”,怎麼會知道自己不能“學”呢。因此,抱着腦袋去“學”了。

人生,就是這樣的在跌跌撞撞中起步。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雖然立起來了,但是要到四十才能不惑,那麼這中間10年應該是很迷惑的。

這是自然。年輕的時候,總是感到自己這也能幹,那也能幹,總之是什麼都能幹,那就幹吧。不服就幹,乾死算完。然而,乾的結果是,發現自己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真正能幹成的事不多,真正能幹成的人不多。發現自己確實能乾的,幹成了一些事的,那就信心開始爆棚了,於是乎,放言“四十不惑”,頗有些意氣飛揚指點江山的味道了。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幹着幹着,困惑卻是越來越多,越來越感到迷惘。比如,那些當了在大官的,當着官,卻在想,我本來應該當教授啊,我本來應該當科學家啊。那些發了大財的,看到這巨大的財富,竟然會心悔意,難道我這一生就是爲了賺錢嗎?

悔創阿里傑克馬,不知妻美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一無所有王健林。這其中深沉的感慨,不是我們底層民衆經常要爲一日三餐發愁者能夠體會得到的。“知天命”啊,哪有這麼容易。“天命”是一個很深奧的字眼,大部分人是終其一生都捉摸不透的。不知“天命”,卻自以爲是地認爲“不惑”,那還能怎麼樣?拼命瞎折騰唄。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你想,都認爲自己“知天命”了,那強烈的使命感,可以激發出最大的折騰熱情,那就拼命折騰吧。你看,年過五十,要錢財也有錢財,要權勢也有權勢,可以調動的各種社會資源也多,偏偏又認爲“知天命”,頗有一番“地球容不下”的豪情壯志,一通翻江倒海般的折騰之後,漸漸感到折騰不動了,這時才發現,原來自己老了,唉呀,歲月不饒人啊。這人啊,個人奮鬥固然重要,還是要考慮到歷史發展的行程。“耳順”,不過如此而已。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感覺到自己老之將至,還是很有些不甘心,這該乾的事,這想幹的事,還有很多都沒有幹啊,不行,不甘心,還是奮不顧身地折騰,雖然,時時感到力不從心,這折騰的雄心猶在,還是要折騰不止。當然,這時的折騰的力度要小了許多,畢竟年歲大了,很多事也折騰不動了。

最後,才發現,許多事,真到了你可以“隨心所欲”的時候,到了你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時候,事實呢,這個時候,就是你什麼也幹不了的時候。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都可以“從心所欲”了,怎麼還“不逾矩”呢?一個二十歲的年輕小夥,面對一個大美女,如果可以“從心所欲”的話,會是什麼結果?呵呵,一個七十多歲的白髮老者,面對一大個大美女,即使可以“從心所欲”,那又能怎麼樣?結果也只能是“不逾矩”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很明確,就是讓你“從心所欲”,諒你也不可能“逾矩”。“從心所欲”都“不逾矩”,道理很簡單,實在是老朽不中用了,折騰不動了。

人生,就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一直折騰,直到折騰不動的那一天。孔老夫子確實目光如炬,把人生看得很透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