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發動了統一戰爭。據《史記》記載,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魏、楚、燕、趙、齊。

在韓國覆滅後第二年,秦軍在王翦統率下向趙國發起猛攻,最終邯鄲城破,趙王遷被俘。但趙公子嘉卻率其宗數百人逃亡代地,被立爲代王。

所以,趙國雖然是秦滅韓後第二個進攻目標,但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秦將王賁“還攻代,虜代王嘉”,趙國的殘餘軍事力量纔算徹底覆滅。

因此,司馬遷明確將“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爲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爲郡”視作趙國正式滅亡。

那麼趙嘉稱王的代國在哪裏呢?

代國原爲趙國代郡,郡治在今河北省蔚縣代王城。趙武靈王在位時,曾一度想從趙國中分出一個代國,立長子趙章爲代王,但未能成行。此後,趙國對代郡採取了封君制的治理方式,代地封君地位僅次於國君,儼然成爲一處高度自治的國中之國。

所以,雖然趙軍主力盡數覆滅於邯鄲,但代地卻給了公子嘉延續趙國宗廟的希望。

然而,隨公子嘉逃亡代地的畢竟只有數百人,加上代地原有的趙國駐軍,其實力也遠遠無法抗衡強大的秦軍,與燕國聯合成爲趙嘉的唯一選擇。

代國位於燕國以西,秦軍如果要攻打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代國是首當其衝的。所以,燕趙聯軍在薊城以西的上谷(今河北懷來)集結,憑藉易水長城抵禦秦軍。

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失敗,秦王震怒,詔王翦軍以伐燕,燕趙聯軍在易水以西慘敗。公元前226年,王翦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窮追猛打。

燕王喜驚慌失措之下,殺太子丹獻秦,秦國這才退兵,轉而去攻打魏、楚兩國,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將王賁再次統率秦軍攻打燕趙殘軍。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代”既可以指代國,也可以指代(趙)軍,而“還”既有返回的意思,也有進一步的意思。

在燕王“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的情況下,公子嘉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退出聯軍,迴歸代地,孤軍抗秦,坐以待斃;二是放棄代地,率全部軍隊與燕軍一道退守遼東,或有復國希望。

如果秦軍是在遼東作戰完成後回師河北再滅代國,顯然有違軍事常理。上文已述,代國地處燕國以西,在秦軍攻佔遼西以後,代國剛好位於秦軍腹背之處,王賁會放任一支敵軍在自己後方而坐視不理嗎?畢竟,三年前李信伐楚大敗的主因就是被潛伏在後方的楚軍襲擊所致。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燕秦漢遼東長城田野考古調查研究”的專家在做相關研究時提出:秦軍是在遼東亡燕後回攻中原代郡,還是繼而在遼東攻代虜代王嘉的,這是道亟需破解的重大歷史課題。因記載過於簡略,秦國滅趙的真相缺失了。

那麼秦趙的最後一戰究竟發生在哪裏呢?

鴨綠江一帶的考古發現爲我們揭開了謎團。在長白縣葫蘆套遺址中,考古工作者意外發現了刻有“廿十年丞藺相如”的青銅戈,這也是國內首次發現,而出土地不在趙國故地,卻在鴨綠江中段的燕國遼東一帶。

此後,鴨綠江沿線又先後出土了趙國“左鍀工”兵器、“元年丞相李斯”戈以及大量趙國鐵挺銅鏃和燕國“衍”字款矛,在長白縣乾溝子還發現了戰國晚期的趙人積石墓羣。顯然,在戰國晚期,遼東的鴨綠江一帶,發生過秦和燕趙聯軍的大戰,遼東纔是虜代王嘉處。

而從出土遺蹟判斷,趙軍遺蹟多位於鴨綠江中上游,這也符合王賁由西向東攻伐時,首先消滅的下游一帶的燕軍,繼而向東北方向挺近,滅殘餘趙軍,擄代王嘉的記載。

在長平之戰過後,趙國實力被大大削弱。但就是這樣一個丁壯戰死40萬的國家,卻與秦國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上演了戰國時代最爲悲壯的一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