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能是什么?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在今天压力倍增的社会中,很多人为了逃避心中的苦闷,更愿意选择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而“快乐”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还体现在孩子们的“教育”中,英国教育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当孩子快乐的时候,学习会更加高效,但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英达的教育理念:“快乐教育”下的孩子,将来难成大器

一部《我爱我家》让英达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知名导演,虽然他对大儿子巴图很少过问,但对小儿子英如镝的教育却十分严格。

他对儿子的教育理念,就一个字“狠”,甚至说,像朗朗这样的钢琴家,都是“逼”出来的,哪有什么“快乐教育”,如果对孩子放任自流,那他将来难成大器。

所以英达从小就要求英如镝,每天练习钢琴至少3个小时,这样的坚持也让孩子拥有了坚毅的品格。

英如镝3岁的时候喜欢上了冰球,由于比赛的冲撞性动作比较多,所以经常会出现骨折、被打掉牙等情况,但他从不叫苦,最终在9岁那年获得了冰球世锦赛的冠军,并且他还是当时的MVP。

看了英达儿子的案例,很多父母或许不认可,认为这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并不这样认为。

复旦教授:快乐教育这碗“毒鸡汤”会扭曲孩子的成长

在新东方教育论坛演讲峰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针对快乐教育,发表了个人想法,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快乐的

因为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痛苦的成分,这无可厚非,因为人们总会遇到困难。

然而我们的后代终将要接替未来的世界,如果家长对孩子做出了让步,那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那这时父母们就要思考,应该怎样理解“快乐教育”?它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学习状态,而是一种快乐的心态。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当面对挫折和痛苦时,能够勇敢地接受,并擦干眼泪,继续向前。

如果说“快乐自由”就是让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结果就会像蔡康永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当你28岁的时候,收到一份高薪工作,但人家要求你英语流利,而你此时只能说,我不会啊”。于是机会就会悄然离去。

很多人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但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好的机会,只是没能力去抓住它而已

被中国父母捧上“神坛”的快乐教育如果继续,孩子未来会怎样?

1)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很多父母认为“快乐教育”,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因此对他们的选择放任自流,孩子喜欢学什么,就报什么。

可是孩子的情感是很感性的,他们往往会3分钟热度,当孩子说想要放弃的时候,父母就欣然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学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学精。

2)落后于其他孩子

“快乐教育”并不是一种毫无负担的教育方式,而是不应该让孩子有一种“超负荷”的感觉。

毕竟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但这时家长不能让孩子轻易放弃,否则他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无论做什么事,都只是停留在开始。

家长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总是半途而废,那孩子怎么会超越其他人呢?时间一长,他会变得自卑,失望。

3)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碌碌无为

薇娅曾经在社交网站中发出了她个人的工作时间表,当网友们看到后,纷纷表示,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很少有人能接受。

所以大部分工作和学习都是痛苦的,成功的人都在拼尽全力,如果你只崇尚“快乐教育”,那孩子将来很可能会碌碌无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