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家发现,当消费者内心不定时,会逃避做决定。比如说,高考成绩揭晓后,无论考得好坏,学生们大都愿意旅游放松一下——成绩好,权当是犒劳一下自己;成绩不好,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旅游权当积蓄力量。

而在成绩公布之前,考生们焦急地等着成绩出来,这个时候他们没心思考虑毕业旅行的事情,虽然这样并不明智——越早制定出行计划,旅行费用越低。

于疫情之后的国内消费者而言,人们在等待国际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经济真正企稳复苏的信号,在此之前,他们内心不安,拒绝做出消费决定——人们会推迟购车购房计划,推迟装修计划,不愿意更换家电,对任何大额支出都心存警惕。

消费者在等待经济趋稳的信号,因而不会积极花钱;问题是,若消费者不积极花钱,经济就很难真正趋稳。政府促消费政策要破解的,就是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

令消费者内心不安定的究竟是什么呢?能否保住饭碗,薪资是否会下调,年终奖会不会泡汤,房贷会不会有一天没有着落……。

消费者的这些诉求,部分取决于所在企业,部分也受政府直接影响。如2018年城镇职工收入数据显示,国企员工收入占比36%,疫情之下,大概也只有国企员工的消费预期是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国企员工和公务员群体,试行每周2.5天休假制度是有用的,因为预期稳定,闲暇时间很容易转化为消费支出。但对于收入占比64%的非国企员工而言,2.5天休假制度的消费刺激效果不大,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为了让人们安心,政府突出“稳就业”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过整体来看,由于稳就业政策过于宏观,很难传导至消费者心理预期层面,人们会说“虽然就业大环境在变好,但万一我被裁员怎么办”,于是,只要还有1%的不确定性,人们就还是不敢消费。

再精准的稳就业政策,都不能消除人们心中这1%的不确定性。于是,人们一边念着咒语般的“以防万一”,一边继续存钱。此时,为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除了宏观层面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外,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找对策

不妨先看下“双十一”的消费案例。每年的“双十一”,消费者都会尽情剁手买买买,房贷压力不管了、钱包缩水也顾不得了,为什么呢?最大的刺激因素就是便宜,价格全年最低。同理,李佳琦和薇娅的直播间之所以让消费者瞬间失去理智,魔力也源于“名牌+折扣”的组合。

受此启发,多方联合,财政出消费券、金融机构贴息、商家出折扣、平台出场景,精选几个消费品行业再造“双十一”,用难得一见的“折扣价”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或许能够达到精准刺激消费的目的。

本文由公众号“薛洪言微语”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薛洪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