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这么内向,以后一定会在社会上吃亏的”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我一直很喜欢毛不易,选秀出身的他,有着和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与细腻,而内向、安静的性格,又让他显得和热闹繁华的娱乐圈有点“格格不入”。

他的每一首歌,都饱含着对人生的思考与洒脱,听上去淡淡的,仔细想来却又回味无穷。

他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从小听过无数人对他讲:“你这样内向的性格,将来到社会上会吃亏的。”

甚至,他在上节目之前,需要先喝点酒给自己“壮胆”。

对于自己的这种性格,他并不认为是一件坏事: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性格内向是一种缺点。

很多父母甚至会试图“改变”自己孩子的“内向”性格,他们觉得:这样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内向,真的不好吗?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内向不好吗》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的南仁淑,她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而是一位百万畅销书作家,也是一个性格内向、有社交恐惧的人。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了解到,内向并不是一种缺点,而只是一种性格特征,内向者可以借由对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主动规划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本很轻巧,让人忍不住产生“这本书写的不就是我嘛”想法的、属于性格内向者的自白书。

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12个问题,供读者测试自己的性格偏向:

作者说,测试结果,打钩十项以上,就是典型的内向者;

符合七到九项,则是有内向者的倾向;

符合四道六项,是介于内外项之间;

低于三项则是外向者。

“两极性格”的概念,最早于1920年由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他创造了内向和外向这两个词。

后来,荣格的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进一步阐述,他通过基线唤醒水平来定义内向者和外向者。

外向的人,他们的唤醒水平较低,需要做一些更令人兴奋的事情,以获得满足感,而这些事情,往往会使性格内向者身心疲惫。

所以,当内向者满足于在安静的公园里悠闲地骑自行车时,外向者可能需要踏上泥泞的道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这种个性是天生的,是无法靠训练改变的。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行为和气质是不一样的概念。

一个人口才好,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外向者,也许只是这个人善于当众展示个人才能而已。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在舞台上、大屏幕上光芒四射、侃侃而谈的明星,在私下生活中却异常安静、内敛,甚至会“社交恐惧”。

我们熟知的周星驰、梁朝伟、朴树,包括毛不易,都是这一类型,尤其是很多喜剧演员,在台上有多闹,在台下就有多静。

那是因为,他们在舞台上只是展示他们的才能,而非真实的性格。

最重要的是,关于内向、外向的性格,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无论哪种气质,都无法这么明确地划分。

有些人的气质非常极端,有些人则处在暧昧的中间地带。

我们的个性,其实就像是渐层色相表,没有明确的界限,同一个人可能同时是“比较社会化的内向者”和“有点消极的外向者”。

因此,比起关注我们究竟在光谱的哪个位置,更重要的应该是,接受我们自己原本的状态。

内向者的“社会化开关”

内向者就一定会封闭自我、“死宅”一辈子吗?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消耗人体大量热量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发展至此,就是因为高度社会化的生活。

所以,我们的基因,被设计成可以从“关系”中获得幸福的结构。

因此,无论再怎么喜欢独处,或即使只能跟少数比较亲近的人来往,内向者还是必须要稍微跳脱自己的本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活着是有价值的”。

这个时候,内向者就会开启自己的“社会化开关”,与人交际。

有些内向者的社会化开关,可能运作得很好,甚至可以好到身边的人误以为他就是一个外向的人。

但是,内向者一旦回到家中,会马上关掉这个开关,变成一滩烂泥。即使那天是跟相熟的人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还是会筋疲力尽。

社会化的开关打开,好像确实会消耗更多能量,所以他们急需充电。相比于从外部世界获取力量的外向者,内向者更倾向于从内部获取力量。

所以,内向的人反而需要更多的充电时间,让自己以顺利放电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

对于很多内向者来说,自由开启或关闭这个模式,这是必须不断鼓起勇气违背本性,才能够获得的奖杯。

长大之后能够掌握这个开关,真的是一件好事,但也希望这样的人,不要太过远离真正的自己。

看到这里,我似乎理解了在上一季《乐队的夏天》里,朴树节目录到一半就要起身回家,说自己该睡觉了。

当时,我觉得这是他不成熟、不敬业的表现,现在想来,这可能恰恰是他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的结果吧。

对内向者来说,意志力耗尽的时候,最先停摆的领域就是“社会化”。

这时候不要对自己失望,也不要硬是挤出社会化额度来使用,你要做的,就是离开被消耗的环境,静静等着自己的能量恢复就好。

朴树已经完成了他原本承诺过的事情,所以他决定不再勉强自己。

不硬逼自己去面对尴尬的事情,这恰恰是一种成熟的态度。

没有哪种人生是轻松的

很多人觉得,外向者能轻而易举地建立人际关系,完成工作,自然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机会,因此是内向者的羡慕对象。

但其实,两种性格可以说是各有利弊。

书中的一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

作者的女儿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面对陌生人就会放声大哭,哪怕是上幼儿园这件常规性的事件,也会让当妈的她头疼不已。

因此,她十分羡慕邻居家那个外向的、不怕生的、受人欢迎的男孩儿,觉得性格外向的孩子,真是天赐的宝贝。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那个男孩的妈妈,盯着自己孩子不停地嘱咐着:“只有在别人同意的时候才能去别人家里哦,只有在别人同意的时候才能……”

作者恍然大悟:原来,邻居家的妈妈也有自己的烦恼。

内向者与外向者,这两种人的社会化方式,是朝完全相反的方向前进。

内向者的社会化,是要将紧闭的门扉上头的锁打开;外向者的社会化,则是一个给门上锁的过程。

外向者并不会对别人进入自己的私人领域感到困扰,所以,也不太能通过直觉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的干涉,超出了一定的范围。

如果不去学习掌握界限在哪里,就会给人留下没礼貌的印象,进而遭到社会的排斥。

在“了解如何在社会上受欢迎”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任何一方特别有优势。

外向者的生活,和内向者一样辛苦,在工作领域也一样。

思考模式偏向于发散而非收敛的外向者,靠着直觉来掌握特定现象的能力相对较差。

而且对话的时候,他们很难去倾听,所以,他们很少在去体验某些事情之前,事先预知,或是知道该如何回应。

也就是说,虽然他们有可以执行计划的基础,但成功率却不高。

这也使得外向者不得不通过更多经验、更多尝试,获得更多直觉去把握成功的要素。

当外向者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发挥了一般人无法模仿的执行力,才能够完成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的人生是轻松的。

如何安慰伤心的内向者?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因为遇到一些事情而伤心痛哭,我没有抱着她安慰,而是静静地离开,让她独处,后来被朋友埋怨“太冷漠”。

可我也觉得很委屈,我以为你需要独自消化那些悲伤。

在作者这里,我终于找到了共鸣:对于内向者来说,我要是哭,希望大家都不要管我,而外向者则不然。

作者觉得,在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独处比较能获得疗愈。

时刻关注他人情绪的内向者,身边有人的时候,会非常在意与他人产生的相互作用,所以不太会去顾及自己受的伤。

他们必须用不被任何人注意到的、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平复这些痛楚,恢复原状。

以己度人的我,当时忽略了朋友的性格很可能是外向型的,她需要有人坚定地陪伴在身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判断自己该采取哪种态度,去安慰那些伤心的人呢?

作者讲述了自己女儿的故事:当女儿开始大声哭泣的时候,她会很平静、温柔地为女儿提供选项:“你要回房间自己哭吗?还是要妈妈抱你呢?”

通常情况下,女儿会说要回房间,于是,作者就把女儿送回她自己的房间,让她哭个够。

女儿哭完之后,就会顶着红红的鼻头走出房间开始玩耍,情绪已经恢复了正常。

但是,她经常会遭到别人的指责,说她不应该对哭泣不已的幼小孩童置之不理。

但作者认为:我不是一个残忍妈妈,只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看清了她的性格,我这个超级内向的女儿,是一个需要独处时间的孩子。

让原本的我做原本的我

尽管了解了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特征,很多家长仍然会担心:自己孩子将来工作之后,到底应该怎么与别人相处?在职场之外的生活呢?难道要当一辈子的“宅男宅女”吗?

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进入职场要跟人打交道,还要容忍他人的个性,这已经偏离了工作的本质,还会消耗大量的精力。

对跟外界互动时总会很快感到疲惫的内向者来说,人际关系本身就是最繁重的劳动。

但是,作为内向者来说,要懂得适时打开社会化开关,迈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

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就会发现:每次跨出自己的小世界时,内心的纠葛与冲突,就会渐渐变得没那么强烈。

当然,性格内向者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作者本人也因为性格特点,而选择了作家这个行业。

因为对她来说,独自工作的喜悦,值得牺牲一切来交换。

对于内向者来说,想法不断滋生,会衍生出创意的成果,也可以凭借着比他人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来带给他人灵感,因此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去寻找自己感兴趣、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是,即便是在家工作,也不可能、更没有必要完全杜绝与人的交往,这时候,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舒服的选择。

例如,一般在白天和人见面,把晚上的时间留给自己独处。

另外,为了不让自己淹没在有限的空间里,宅也是需要一些原则的:

❶ 规律的生活:让自己的状态保持积极运转;

❷ 家必须干净:脏乱的家,会吞噬人的精神能量;

❸ 犹豫要不要去的约会,不如就干脆出席:不要因为喜欢宅就放弃所有体验,我们要给自己接触外部社会的机会;

❹ 要坚持运动。

“拖延症”也是很多内向者的通病。

这个时候,只有一个方法可以保护自己:付诸行动。

列好待办事宜清单,不以重要度来排序,而是从可以立刻解决的事情往下排,然后就开始埋头苦干。

最后,当受到无礼攻击的时候,放射性思考的外向者就可以立刻做出回应。

但内向者无论怎么事先学习、熟悉应对的方法,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唯唯诺诺。

这是因为思考的结构与方式不一样。

内向者即使压制了对方,自己也会受伤,

因此,面对无礼的人,最好的报复就是尽快逃离,将他排除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时刻之外。

内向者选择忍耐,对他人的恶劣视而不见,但是,内向者如果意识到对方已经超过自己可容忍的范围,很可能会在瞬间就转身离去。

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或许会觉得“你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其实,这是内向者因为个性宽厚而选择无限包容,那些累积起来的不满在某一天达到极限。

这不是懦弱,而是最成熟的报复方式。

总之一句话,爱原本的自己,但在不违背本性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在最后

在书里,有一段话,让我看完之后想要起立鼓掌:

“把外向当成是全社会认同的价值(普世价值),强迫所有人都必须假装外向,是一种社会暴力。

希望大家能够承认,这就是一种个性的类别,并且能够依照自己原本的个性去生活。

如果无法理解,那么也不要去肆意指责别人。

内向只是一种性格,并不代表一种能力,更不代表是一种缺点。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才能够帮助自己获得幸福。”

千万别因为内向的性格而否定自己、怀疑自己。

请记住,爱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是你能为自己所做的,最好的事。

最后,还是想回到毛不易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真温柔啊,不仅仅是青春,我们也要允许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以及认识的、不认识的那些内向的人,拥有安静的童年、青春以及一生。

以上。

你和孩子究竟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呢?欢迎留言。

👇👇👇

「 壹荐 」

💫

《内向不好吗》

【韩】南仁淑 著

陈品芳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