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要把社恐孩子一味往外推,循序渐进的“脱敏训练”,更科学温和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她是个四岁孩子的妈妈,表示最近一直很苦恼孩子的社交问题,即便面对熟人也习惯性退缩。

前两天她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之前两个孩子玩得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孩子就是紧紧抓着不松手,完全没有想跟朋友家孩子玩耍的意向,耐心询问为什么就回答“想回家”。

几次努力后,孩子还被她给弄哭了,没办法只好回了家。

“你说我家孩子,是不是有点太内向了?”

其实想知道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武断下定义,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内向性格,还是纯粹不知道如何交朋友。

01焦虑之前,想判断孩子的类型

可能很多孩子都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退缩性行为,宁愿待在妈妈这个“避风港”里,也不愿意和同龄人试着交往。

但家长要首先观察孩子的表现,区分他到底是性格内向还是单纯怕羞。

性格内向的孩子,是打从心底里不喜欢交朋友,更喜欢寻找内在的快乐;但害羞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想交朋友但缺乏技巧。

不要把这两种情况混淆,否则你做的努力可能都是无效的。

有些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滞后,表现在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甚至和亲戚朋友也亲热,但平时更爱好观察,观察过后还是可以和其他人交往的,就是性格内向。

反之,想交朋友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害怕又恐惧,就可能是社会恐惧症。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和家庭环境有关系。

父母的交往能力如果不强,朋友很少,本身就不是热闹的人,经常宅在家里,家里也很少有人来做客,那么孩子自然就不会太外向。

还有学校环境,如果管教严格,自由活动的时间较少,孩子也会出现社交困难的情况。

02不要把社恐孩子一味往外推,很没安全感

有的家长为了改善孩子不懂社交的情况,心情过于焦虑。一味把孩子向外推。

如果孩子总是被勉强和别人交往,有没有效果不说,至少一点价值都没有,他的内心是拒绝的。

当孩子不想交往,或者对交往产生恐惧时,他们只是想寻求熟悉的边界感以及安全感。这是内因发出的一种对外界适应的信号,需要时间调整。

是的,孩子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哭或退缩,但如果家长直接贴了“内向、不听话”的标签,孩子就真的丢失安全感了,越来越不敢与人交往。

即便是和别人交往,也易出现不愉快的事,导致恐惧加重。

还不如等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之后慢慢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慢慢适应,这样的做法才是相对温和的。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长碍于面子,不惜让孩子陷入恐惧当中。

其实对“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来说,循序渐进的“脱敏训练”,要更加科学温和。使用时有些技巧,请跟我一起看下去哦~

03如何做好“脱敏训练”?

一.改善家庭的内部环境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大,应该就不用说了。

回归家庭,经常陪伴孩子是最基本的,如果是个人事情,比如说回信息、玩手机,尽量在回家前完成。

与其自己抱着手机看,倒不如一起看场家庭电影,组织一次亲子阅读,或者全家出游。这样就能把家庭集体活动,变成让孩子逐渐与人交往的开始。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些家庭活动,增加家庭间的互动,又或者约朋友到家里聚会,一起参加运动会、参观博物馆,去图书馆等等。

让孩子从身边熟悉的人开始,慢慢过渡到外界环境,提高交往的质量。孩子会在家长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尝试迈出第一步。

二.家庭外的引导

主要指的是让孩子参加集体性、群体性的活动,这样能扩大交际环境。

不仅是在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互动,补课班或者兴趣班,孩子也可以找到好朋友,只要你尽量为他创造环境,不要表现得太明显直接。

小区楼下也是个重要的地点,帮孩子把交往分为正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正式交往是孩子正常交往环境下认识到的朋友,非正式交往就是在小区游乐场和一些陌生的孩子玩耍,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体验。

在陌生环境下接触陌生的伙伴,能给孩子提高交往能力最大的勇气。家长要学会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慢慢感受到交朋友的快乐。

但想让这两点进行顺利,需要了解具体的脱敏训练用法。

三.具体操作

第一步:给孩子时间观察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集体活动中,不要着急把孩子推出去。

先让他在外围静静地走,仔细观察,家长可以小声地引导孩子,你喜欢哪一个小伙伴,或者谁穿了什么样颜色的衣服,谁的衣服上面有只小猪?

这样简单问题的引导,会让孩子对同伴产生兴趣。

欲速则不达,想让孩子融入环境,首先要尊重他的选择,这会成为推动孩子交往的动力。

第二步:先做心理建设

每次出门之前,都花几分钟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哪里,去多久,会看到什么样的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活动。

这样的准备工作是很有效果的,可以让孩子提前在心里做好建设和调整,不至于临阵脱逃。

比如让孩子去一个新的班级体验,就告诉他:这里有很多和你同龄的伙伴,妈妈会陪着你一起和他们游戏。

第三步:先与环境建立联结

在环境中慢慢找到孩子喜欢的事物,然后再过渡到人。

比如先看看花草或者教室内的事物,电灯甚至地板都可以,这样能让孩子找到边界感和安全感。

家长越是温柔引导,耐心让孩子观察,孩子适应得更快。

第四步:找到熟悉的感觉

比如想让孩子去新的地点,可以约上一到两个熟悉的、固定的小玩伴一起去,这样他们就会在互动当中产生信任。

尽管两岁的孩子交往,基本都是平行游戏,但也是会有互动的。

家长还可以用绘本《好朋友》,以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交往能力。

奶爸寄语:

在建立交往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家长必须先和孩子一起体验他所处的世界,才能感同身受。

孩子也希望融入环境,但家长要比孩子有经验,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情感良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