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5)

《什麼是個人?》

個人是什麼?個人就是我,我是什麼?我是一個活着的人,是一個高級生命體。其實這些都是答非所問,有這些回答我們仍然不知道個人是什麼,我是什麼?我們很想知道的是,個人的本質是什麼?個人的存在意味着什麼?我們並不求標籤式的回答,我們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什麼?作爲個人該怎麼存在?該怎麼明明白白地去生活。不明白這些,我們也在活着,不過活得很飄浮、很隔膜,很不踏實也很不自信,特別害怕的是自己把自己和人生都理解錯了。當不可逆的生活過去之後,才知道有錯,那就晚了。我們用一生來證明不應該這樣度過一生,這豈不是作爲人最大的悲哀?

要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是非常困難的。困難不是我們對自己的無知無覺,也不是我們不夠聰明,恰恰相反,是我們對自己太瞭解了,是我們因爲聰明而知道得太多。在這太多太複雜的世俗觀念中,我們就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了。不明白自己不僅是無知的體現,更主要的是一種極大的危險,不知己怎麼去生活?不知己可能會闖下大禍。更糟糕的是,不知己,連犯了大錯也不知道,不知己,會將自己活得而目全非,或者慘不忍睹,不知己是做人的最大失職和最大的荒唐。

沒有一個人不想了解自己,自己生而爲人,自己是做什麼來了?自己是爲了活着來了?是爲了積攢錢財來了?是爲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來了?是爲了歸依某種思想、某種宗教信仰來了?或者說就是爲了贖罪、爲了轉世、爲了輪迴、爲了報應來了?誰會真正認可這些做人的原因與目的?這些觀念能概括我們未知的、漫長的、起伏跌宕的一生嗎?這其中任何一個概念就可以挾持我們的一生一世嗎?除了不把自己當回事的人,誰會只爲錢財、只爲生殖繁衍、只爲某種信仰、只爲某個意願……就交代出一生的時光?誰會就甘心於銀行卡里的幾串數字?或者有幾個兒女?或者壽命幾何?如果這些就是作爲個人存在的全部意義,誰願用一生來兌換這些意義?我們縱然實現了這些意義又有何用?

作爲個人,讓人陷入迷茫的是自己本質上是什麼?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生活錯綜複雜的過程和目不暇接的內容很容易讓人忘記自己,日常生活如同泥沙俱下的河流,一不小心就不知被衝到何處。人爲什麼常常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因爲覺得生活的一切或者說經歷的一切和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目的。生活最常見的“無症狀疾患”就是,在衆多具體又擁擠的目的中,個人反而找不到真正的目的,這就形成了“目的混亂綜合症”。那些正在完成的目的都是生活的任務和他者的目的,本人卻沒有一以貫之的最終目的。因此,無聊和孤獨是目的缺失的直接反映,這樣生活下來的感嘆就是:沒有意義。

我們並不能否認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們也不能認定生活的過程是寡淡無味的,我們更不能無視生活也是充滿快樂的。但是,個人就是找不準進入生活的角度,無法建立穩定的、積極的生活態度,更難把握自己與複雜多變的生活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真正地擁有生活和享受生活,我們只不過是在經歷生活而已。匆忙的生活不斷往後而逝,我們並未認真品味,最荒謬的是,我們並不知道該怎麼品味,再有價值、再精彩的生活我們也無法品味,因爲我們往往到死也沒有學習過怎樣品味生活。這是每個人難以言表的悲催,我們抂費了多少好生活。

個人是什麼?我是什麼?我是誰都不甚清楚,我們怎麼能夠神閒氣定、信心滿滿又積極主動地去品味生活?我們作爲什麼角色、以什麼身份去品味生活?我們有資格有能力去品味生活嗎?我們先不認識自己和確定自己,我們能夠認識和確定具有多義性的生活嗎?我們能在生活的多種意義中找到我們需要的意義嗎?就人類而言,不確定人自己是什麼,能確定世界是什麼嗎?不瞭解人類自己需要什麼,能創造出讓人滿意的世界嗎?作爲個人,不把自己作爲生活的前提,你能保證你不被生活的濁流所淹沒?你能肯定在生活的污泥濁水中,你能採擷到鮮荷一朵?

我是什麼比我是誰問得更徹底更本質,我們不確定好自己而在生活中隨波逐流,這是最令人痛惜的放棄。當你空缺着自己的屬性在生活中摸爬滾打,你會是什麼?是撈錢的大佬?是守財的奴隸?是繁殖的機器?是伏地不起的信徒?是滿身傷痕的戰士?是怨天尤人的恨婦?……如果這些都不是你,那你是什麼?(接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