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元朝灭亡,蒙古退出中原之后,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之后,仅有的两次接近完成整个草原统一的机会,一次是瓦剌在也先时期一度接近完成统一,并且在土木堡之战中击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但次年就因为内乱而崩溃了;另外一次就是在葛尔丹时期的准格尔,接近完成草原地区的统一,并主动进攻清朝,发生了乌兰布通之战。

但准格尔在蒙古内部来说,本身只是旁支,并不是主流,也没有成吉思汗的血统。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征服了准格尔的祖先,当时还叫外亦喇剔,意思是林木中的百姓,意思就是说,这些人生活在森林里,和之前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其它部族是不同的。在蒙古帝国分裂之后,瓦剌虽然也被视为蒙古余部,但实际上和东方的喀尔喀或者其他部族是不同的,也就是传统上说的西蒙古。

在明朝时期,瓦剌崛起了一次,也就是在也先的那次,但也先本人只是称太师,并没有称汗,俘虏明英宗之后的第二年,也先废黜成吉思汗后人的傀儡大汗,自己称汗,一度自称天圣可汗,这就是在明朝的一些文献中出现过的大元田盛可汗,并且用这个名义和明朝有过文书往来。但为期很短就被推翻了,蒙古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瓦剌自己也退回到了西蒙古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

到女真再次崛起之后,努尔哈赤时期打通了东北与蒙古草原的联系,到皇太极时期就完成了对东部蒙古的征服,并且名义上喀尔喀部也向清朝称臣了。这时候的瓦剌四部中,和硕特部被迫迁往青海,土尔扈特远走伏尔加河流域,杜尔伯特部被准格尔吸收,实际上只剩下了准格尔部,但准格尔与清朝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明确,名义上也曾遣使和清朝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处于不明确的状态。

游牧民族能够长期在中亚和西伯利亚以至于现在的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之间来回游动,最远甚至可以到达东欧的草原,成为所谓的亚欧大陆内部的流动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周边除了中原地区之外,没有其它比较强大的的势力能够威胁到他们,中原强大的时候他们西迁或者北迁,中原衰弱的时候他们内迁,向长城线迫近,乃至寻找机会进入中原地区。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准格尔面临的局面就比较糟糕了,一边是正在逐步稳定下来的清朝,另一边是已经吞并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沙俄。这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了,要么被沙俄吞并,要么被清朝纳入版图,已经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而且,沙俄一度企图向准格尔征税,将准格尔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但被准格尔所拒绝。

但在清朝与准格尔长达百年的拉锯过程中,先主动进攻的一方并不是清朝,而是准格尔。也就是在葛尔丹时期,几乎要完成草原地区的统一,于是主动向北京方向进攻,与清朝发生了乌兰布通之战。清朝在此战中击败准格尔之后,清朝也曾三路分兵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几年后准格尔再次发生内乱,葛尔丹兵败身死,策妄阿拉布坦上台,准格尔基本上只在西蒙古地区活动,没有再向东进攻。

之后准格尔处于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强盛期,在雍正和乾隆前期都没有再与清朝发生正面冲突,但准格尔在中亚地区继续扩张,巩固自己的统治。比如准格尔越过天山,进入南疆,并且将一部分畏吾尔人抓到伊犁河谷,为他们种粮食,一直到清朝平定准格尔之后,这些畏吾尔人才被放回到南疆去,这些人中就包括后来发动叛乱的大小和卓。此外,准格尔还派兵从阿里地区长途跋涉,入侵了西藏,领兵的就是准格尔名将大策凌敦多布。

准格尔自身也没有摆脱草原游牧政权的传统困境,也就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继承制度,导致继承人越来越多,不断的发生叛乱和分裂。最后,争夺王位失败的阿睦尔撒纳率领一部分准格尔人,引导清军消灭了准格尔。之后,阿睦尔撒纳又发动叛乱,企图将清军驱逐出去,清朝再次出兵打击,最终完成了对准格尔的平定,同时也将西蒙古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传统上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也是在这时候被清朝纳入版图。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清朝经过长达百年的拉锯,最终将准格尔平定,那么准格尔最终就很有可能会被沙俄所消灭,新疆也就有可能会脱离中国。在准格尔强大的时候,沙俄并没有下决心进行征服,而准格尔的衰落是在所难免的,“胡虏无百年之运”,一旦准格尔衰落,沙俄就可能会趁机扩张。在准格尔衰落之后,清朝及时做出了反应,才将新疆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之内。

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关于亚欧大陆的地缘战略的讨论中,中亚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用麦金德的话说就是,谁能占据中亚,谁就能够占据欧亚大陆,谁能占据欧亚大陆,谁就能称霸世界。在欧洲进入近代之后,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在逐步被压缩,直到最后分别被纳入各个帝国的版图之中,而准格尔正是最后一个被征服的游牧政权,又恰好处在欧亚大陆的核心位置。在这之后,游牧王朝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日本学者宫胁淳子把准格尔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