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总有很多家长喜欢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学习上不去,还不懂关心人。

其实,不是孩子不考虑家长的感受,而是家长不明白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想买一套老师推荐的书籍,但网上一查发现价格不菲,本着能节约就节约的原则,孩子就跟妈妈说在网上下载电子书来看,某天,妈妈下班回家时看见孩子在看手机,大声说道:你说你在家不好好学习,天天玩手机你对得起我们吗!孩子:我没玩,我是在看电子书。妈妈:你竟然还敢找理由,我不管你了!

某天,孩子放假在家正在写作业,爸爸回来了,孩子太专心没察觉。爸爸有点生气:怎么没做饭啊,放假了一点家务也不做,一天懒得要死!

第二天,爸爸回来,看见孩子正在炒菜,他又有点生气:你做的是什么啊,不会弄就别弄,赶紧写作业去。

某天,孩子觉得自己没鞋换,想买一双新的,父母一脸责备:怎么又要买东西,以前的不是还没有坏吗,不知道节约一点吗!

后来,孩子的鞋终于穿坏了,父母一脸嫌弃:天天穿一双鞋,都把它穿坏了,真是一点也不爱卫生。

看吧,不管孩子怎么做,父母总有理由打击他们,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心理将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自信、不积极、不敢说话,甚至还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做出冲动的行为。

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父母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并加以改正,否则家庭矛盾将会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只会越走越远。

那么,父母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1.支持他们的好奇心,增加积极性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喜欢探索大自然。当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时候,我通常会给与他们赞扬和肯定,有时候明确地告诉他们,“你在画画方面做得很好”“ 你的想法很不错,可以去尝试一下”而不要“这个没有意思”“你真棒”等带敷衍的语句。他们在得到认同感后,自信心增强,想象力进一步发挥,思维也会保持活跃,并促进了大脑的开发。

2. 耐心与孩子沟通,分享感受

由于亲子间的年龄差距,孩子与家长很容易产生沟通问题,进一步增加误解。而父母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则能很好的消除误会,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同时亲子间真诚的交流,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3.做比说更重要

很多家长都喜欢说一堆大道理,孩子思维简单,稍微复杂的话语就较难理解,一旦说多了,就会不厌其烦,即便他们知道你说的是对的。

对于孩子的品德和习惯,家长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起好的榜样,他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跟随你们的脚步。

4.对幼龄儿童,要有针对性地引导

幼龄儿童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增强,他们听不懂高深的话,但对儿童故事却有不小的兴趣,选择好的故事绘本,对他们也有正面影响。我表姐家的孩子以前不爱说话,还喜欢动手动脚,特别是遇见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他老是不自觉地打别人,表姐训斥了很多次都没有用。

后来,表姐发现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在网上买了很多绘本,每天都要跟他讲很久才满意,最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喜欢故事中的人物,会为他们的行为感染,在潜意识中学习好的一方面,性格开朗渐渐不少,愿意跟人慢慢沟通,打人的行为也少了。

5.从小从家务做起

一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并不会让孩子跟着一起做家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够勤快。家长们需要要意识到,做家务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从洗碗、倒垃圾这种小事中,既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的难处,在习惯和思维上都有正向的引导作用。

改善亲子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我的育儿课程的亲子教学中,对家庭成长中的问题有诸多讲解,希望父母们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