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张大爷在大腿根部内侧经常无故有“坨”掉出,有时候又自己回缩进去了,但是不经意间又脱出,如此反复,一直没有在意,慢慢的感觉脱出来的坨越来越大了,而且有时候会感觉疼痛,于是到医院来看病。暴露后可以看到右侧大腿根部内侧有鸡蛋大小的肿物,质地柔软,边界清晰,平坦后肿物可稍变小,这个就是腹股沟疝!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

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是各种疝中最常见的类型。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之分。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向内、下、前方向斜行穿越腹股沟管,出腹股沟管外环而达体表。在男性,疝块还可继续向阴囊方向发展;在女性,则终止于大阴唇。患腹股沟疝者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发病者多于左侧。

1、先天因素 人体的腹壁肌肉在腹股沟区有内斜肌和腹横肌,它们解剖分布状态使它们的腱膜弓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存在着一个缺乏内斜肌和腹横肌覆盖的腹壁相对薄弱区,从而成为腹股沟疝好发于此的一个解剖基础。有些人的腱膜弓的起止点偏高,则薄弱区更为宽大。腹肌分布状态虽在腹股沟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薄弱区,但在正常情况下,腹横肌和腹横筋膜的收缩可牵动内环内侧的凹间韧带,使之向外上方移位,从而遮蔽了内环。这是人体一项重要的保护机制。如腹横肌发育不良或强度不足,则将损害这一保护机制而易于导致疝的发病。此外,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收缩可使弧形的腱膜弓被拉直并向腹股沟韧带靠拢,而使腱膜弓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半月形空隙变小。这样就成了加强此处腹壁强度的又一保护机制。只有在此二肌发育欠佳或腱膜弓位置偏高时,才可能诱发腹股沟疝,尤其是直疝。

2、胚胎发育因素 胚胎睾丸始发于第2、3腰椎旁腹膜后方。在胚胎第7个月,它在腹壁肌层间开始向内下、前方推移,出外环后,则推动该处皮肤、皮下组织下降而形成阴囊。在下降过程中,附着于其表面的腹膜受牵拉随之下降而形成一鞘状突出(鞘突)。婴儿出生后不久,鞘突(除其盲端部分外)即自行萎缩闭锁而残留一纤维索,成为精索内容之一或逐渐消失。盲端鞘突则形成阴囊鞘膜和鞘膜囊。睾丸则贴附于鞘膜囊后壁。睾丸的下降使腹壁被其所贯通,成为该处腹壁强度减弱的一个因素。右侧睾丸下降迟于左侧,鞘突闭锁也较晚,故右侧腹股沟斜疝多于左侧。异常的睾丸下降过程通常表现为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可停留于下降途径中的任何一点)和(或)鞘突不闭或闭锁不全。未闭或闭锁不全(下段闭锁而上段不闭)的鞘突实际上为婴儿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疝囊,这种疝即临床上的先天性斜疝。与此不同的是,后天性斜疝的疝囊并非未闭的鞘突而是位于鞘突旁的另一个腹膜囊,但它们的疝门都是腹股沟疝管内环。如鞘突虽未闭锁,但已萎缩成一微小的管道,不致发生疝,但因直立时腹腔内液体可流入鞘膜囊而平卧时液体又返回腹腔,在临床上可表现为阴囊时现时隐的积液肿块。这一情况称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很容易与易复性斜疝相混淆。另有鞘突中段未闭导致包裹性积液者,多在腹股沟管内出现肿块,称为精索鞘膜积液,也易与腹股沟疝混淆。

3、后天因素 老年、体衰、肥胖、腹肌缺乏锻炼等情况常使腹壁肌力减退而诱发腹股沟疝。胶原代谢异常也可以造成腹外疝的发生。

易复性腹股沟疝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坠胀感,伴以该区时隐时现的肿块。斜疝肿块通常在行走、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于休息、平卧或推送后回纳入腹腔而消失。肿块部位和外形因病期不同而异。在发病早期,肿块可能并不明显,只是在嘱病者咳嗽、憋气或擤鼻时,见腹股沟管投影区腹壁略显膨隆;有明确肿块者也仅限于内环和腹股沟管投影区。早期疝块因被限制在腹股沟管内,外形多呈圆形或长轴平行于腹股沟管的椭圆形。随病程的发展,疝块可突至外环之外,此时因疝块底部不再受腹股沟管的限制而呈上段较狭而下段宽大的梨形。再后,疝块逐渐进入阴囊,且日益增长。

难复性腹股沟疝通常都是进入阴囊的较大的斜疝,其临床表现除坠胀感较明显外,主要特点是疝块长期不能回纳或只能部分回纳。难复的滑动性疝还常同时伴有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

嵌顿性腹股沟疝常发生于疝门狭小而腹压骤升时,如体力劳动或排便等,通常都是斜疝,直疝几乎不发生嵌顿。嵌顿性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出现,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胀痛。疝内容物为小肠者,疼痛比大网膜被嵌顿者更为明显。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块并不能使其回纳。触按疝块可感其坚实而张力高,有压痛。除股沟区的局部表现外,肠管被嵌顿时,大多数病人将在数小时内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少数例外的是肠管壁疝、Littre疝或大网膜被嵌顿者,因其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故容易被忽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如进入绞窄阶段,除上述嵌顿表现更明显外,还可因疝内容物坏死而发生感染,导致疝块周围软组织出现急性炎症,甚至全身性毒血症反应。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肠管绞窄而未及时处理者,疝囊内可积脓,之后脓肿被切开或自行穿破,形成肠瘘。逆行性疝腹内肠袢绞窄者,还将并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脓毒症,则病情更为严重。

腹股沟疝因疝块可随病程持续而逐渐增大,不断加重对腹壁的损害,影响病人的劳动力,且逐渐增加治疗的难度。此外,斜疝还可以因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生命安全,其发病又以解剖缺陷为主要原因。为此,一旦发病,除少数特殊情况,应采取手术治疗。

1.非手术 婴儿腹股沟斜疝可因腹肌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有效遮蔽腹股沟管内环而使疝自行消失;为此,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通常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阻挡疝块突出,使发育中的腹肌得以有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因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在确认疝内容物已完全回纳的前提下,将疝带中大于疝门的软垫压住疝门区,借以堵住疝块突出的门户。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逐渐肥厚,有促使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和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的可能,故应慎用。此外,使用不当还有并发壁间疝的可能。

2.手术治疗 手术是迄今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方法。易复性和难复性疝在择期手术前,除一般术前准备外,应着重消除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各种可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妊娠者可将手术推迟至分娩后。对于巨大的难复性疝,因腹腔已无足够空间适应大块疝出已久的内脏器官返回,应在手术前一段时间内采取头低足高位,促使腹腔空间逐渐扩大,适应内脏完全回纳的需要。手术后应避免可增高腹压的各种因素再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