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冠疫苗上市後多少人可第一時間接種?產能不足引關注

(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通報,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有至少165種候選新冠疫苗正在研發中,其中26種已經進入臨牀試驗階段,6種已進入Ⅲ期臨牀試驗階段。

我國目前已開展新冠肺炎Ⅲ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疫苗有三種,分別是國藥集團中生生物與中國疾控中心研製的滅活疫苗、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和康希諾生物聯合開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與科興中維生物開發的滅活疫苗。

新冠疫苗上市後多少人能打上?許多業內人士指出了新冠疫苗將面臨產能嚴重不足問題。

目前新冠疫苗產能遠低於預估需求量

全球對新冠疫苗的需求量有多少?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杜珩博士撰文指出,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專家測算,羣體免疫需要70~90%人口取得對病毒的免疫,按全球75億人口計算,需要52.5~67.5億人獲得免疫,考慮到有時兩劑疫苗纔會起到免疫作用,那麼全球大約需要至少100億劑新冠疫苗。

按照2018年全球疫苗總產能35億劑來算,這個數量,是全球年疫苗產能的三倍。這意味着,即便將全部現有疫苗生產線都用於生產新冠疫苗也無法滿足全球需求,更何況,常規的疫苗生產也不能放棄。

目前,葛蘭素史克(GSK)、賽諾菲、默沙東、輝瑞等疫苗巨頭正陸續與多國政府討論疫苗供應問題。單次協議疫苗成交量大多不超過1億劑,賽諾菲表示最多可以額外生產6億劑新冠疫苗,輝瑞則預估在2021年產能將迅速擴大到數億劑,葛蘭素史克則表示將計劃生產10億劑新冠疫苗佐劑,並指出目標是到明年年底每年生產數億劑新冠疫苗。

在中國,根據國家藥監局披露的數據,2019年中國有45家疫苗生產企業,年產能超過10億劑次。在7月2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透露,我國有13家企業開展了新冠疫苗產能建設。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8月5日披露,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已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生物安全聯合檢查,是目前全球首個也是最大的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加上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建設的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設施,兩個研究所的生產車間投入使用後,中國生物將能夠保證新冠疫苗年產能合計達到2.2億劑次。

此外,科興中維也於4月份起在北京大興區開始建設新冠疫苗生產車間,預計投產後每年將供應1億劑新冠疫苗。

而康希諾生物董事會主席宇學峯則提出,公司新冠疫苗的規劃產能爲1~2億劑。

8月6日下午,阿斯利康宣佈,與康泰生物簽署合作協議,通過技術轉讓推進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在中國市場的生產和供應,康泰生物將確保在2020年底前達到至少1億劑新冠疫苗的年產能,並在2021年底前將該疫苗設計產能擴大至年產至少2億劑,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疫苗生產供應鏈投入高、難度高

除疫苗生產廠商產能因素外,疫苗供應鏈體系能否跟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

“大規模的原材料需求是個考驗疫苗供應鏈的因素。疫苗存儲有很多不同的要求,有時甚至需要以-70攝氏度的溫度存儲,簡單的玻璃容器是無法達標的。”杜珩指出,疫情之初,強生集團曾向全球最大的醫用玻璃公司Schott AG訂購2.5億個小瓶,但Schott AG稱,即便收到了超過10億瓶的訂單,他們的產能只有能力完成一半。

面對諸多疫苗瓶產能不足的猜測,5月17日,中國疫苗行業協會做出回應,基於疫苗瓶產業觀察與行業數據,在與數家標杆企業溝通論證後認爲,我國具備優質疫苗瓶生產的產業基礎,相關年產量可達80億支以上,完全能夠滿足新冠疫苗生產需求。

目前,我國已擁有相關包裝生產企業60餘家,其中疫苗用管制注射劑瓶生產企業主要有寧波正力、雙峯格林斯海姆等,預灌封注射器生產企業主要有山東威高、寧波正力、山東藥玻、BD等。

新冠疫苗的運輸是另一難題。杜珩提到,運輸疫苗需要先進的冷鏈物流體系,一般來說,疫苗運輸需要保障全程2~8攝氏度的低溫條件,高水平的冷鏈系統在發達國家也不容易實現,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僅有28%的醫療場所有穩定的供電,有時候還需要駱駝和馬,甚至只能依靠人力跋山涉水來運送疫苗。

此外,爲加強對疫苗的安全監管,根據我國出臺的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範,對疫苗冷鏈的全程監測、儲存和運輸的設施設備等都有嚴格要求,從疫苗冷鏈所需要的設備來看,涉及醫用冷藏箱、低溫轉運箱、物流車等硬件,而前二者系醫用設備,企業需持證上崗。

這意味着,一般的冷鏈企業要在短期內轉而涉足疫苗冷鏈,依然存在着一定壁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