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第一次知道自己所在的國家叫做中國時,肯定有不少人會好奇:難道我們位於世界正中心,所以才叫中國的嗎?

事實上,古代中國人就是這麼認爲的,天圓地方,我們處在整個天下的中心位置,因而自稱爲中國。

“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寶雞出土的西周初期青銅器“何尊”上。那是在武王伐紂後的不久,爲了鞏固對四方的統治,周朝在天下之中心位置,即現代的洛陽附近建立了都城。從此,“中國”便成爲華夏文明的代稱。

由於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周人認爲天下只有這麼大,北方是大漠,東方是大海,南方是沼澤,西方是高原,都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周人把黃河中游區域視作天下之中心,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周人用分封王親和功臣的方式,逐漸與周邊各部落融爲一體。最關鍵的是,周人特別注重思想文明建設,建立了完善而又高雅的文化禮儀,讓四方蠻族心悅臣服地接受周朝的統治,並以能成爲中國人而驕傲。尤其是後一點,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反覆上演。

跟其他古文明一樣,富足安逸的農耕民族總是容易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甚至會被滅族。西周也曾被犬戎攻破都城,周王都被殺了,但周朝沒有滅亡,諸侯大臣們重新擁立新的周王后,中國不但沒有滅亡,反而迸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戰國和秦漢時期,既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國,又使中華文明的概念深入人心,從此以後,無論國家如何動盪,外敵如何強大,總有人會站出來,把統一作爲解救天下蒼生的唯一途徑。

正如前文所說,即使是來自周邊的胡族,只要有機會入主中原,都會把自己視作中國的代表,吸收華夏文明爲己用,甚至直接被同化掉。北魏、前秦、金、元、清等政權都是如此,清朝的漢化最成功,因而統治中國的時間也最長,滿人更是幾乎完全融入了漢人,難分彼此。

反觀其他古文明,他們的人口、疆域也許並不低於中國,但他們文明的先進性還不足以同化外來者,武力值又不佔優勢,於是滅亡命運的降臨,便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地理環境條件不亞於中國的南亞次大陸,早早誕生了印度古文明,卻始終沒有形成過一個類似“中國”這樣的統一核心。因此,在外來者一輪又一輪的征服中,南亞次大陸上產生了無數個種族和次生文化,並且相互之間是隔絕的。

正因爲這樣,南亞次大陸人雖多、地雖廣,但完全沒有能力抵禦西方殖民者的進攻。都說英國人只用800多兵力,便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實際上,英國人每次征服一個土邦時,其他土邦都會派來遠超出英國人的兵力,幫助英國人作戰。

這些助紂爲虐的土邦主都會在戰後得到獎賞,可用不了多久,英國人同樣會把他們的土邦變成大英帝國的領地。這個花招非常簡單,卻極其有效,直到整個南亞次大陸全部臣服於英國人的腳下!

沒有核心文明的引導,再多的人口數量也無法凝聚成偉大的力量,在文明存亡斷續的關鍵時刻,這一點顯得尤爲重要。中國不是沒有經歷過亡國,但只要“中國”這個核心文明存在,中國人就不會被征服,我們的文化也不會被滅絕,只會更加強大。

從東晉的衣冠南渡,到蒙元滅宋、滿清滅明,直至抗日戰爭,支撐着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信念,並不是要忠於那個高高在上的一家一姓,而是爲了延續中華文明,讓中國人可以讀自己祖先留下來的書,按照我們自己的方式生活。

岳飛、文天祥、史可法,中國從不缺乏殺身成仁的英雄,更有無數個面對死亡,依然赤手空拳衝向敵人的平民百姓,正是他們頂起了中華文明的脊樑,他們就是真正的中國!

說來好笑,當西方殖民者挾着堅船利炮,從海上襲來時,死抱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恰恰是滿清統治者,反倒是漢人士大夫紛紛主張變法強國,學習洋人的長處,摒棄中華文明中已經不合時宜的那些部分。

“中國”不是詩書典章、更不是長袍大袖;“中國”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領先時,我們把“中國”文明撒播給四方,讓天下人一同進步;落後時,我們學習他人的長處,改變完善我們的“中國”文明,最終使我們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