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发布了预告片。该片历时五年跟踪拍摄,跨越时间和距离,从中国到非洲大陆,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

去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经纬张颖通过朋友接触到了这部片子,并有幸私下安排了一场看片,被深深打动。“和平时代,最难见到的就是这种最高层次的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这是大国担当与责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和平时代军人的付出和帮助,真正的救人命于生死之间,纪实镜头下的受伤与牺牲带来了更深刻的感动和震撼。”

基于此,张颖参与到了这部电影中。“我被这部片子打动了,我觉得这群中国维和军人做的事有立场、有意义,我想让这个片子被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人看到,我也能做一些贡献,所以就很快找到了片方,并邀请《燃点》的细蓝线团队一起,深度地参与到策划、宣传、破圈当中,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维和部队在国际上做出贡献的、有历史意义的片段,而因此被正面影响。我本就喜欢内容,更狂热地喜欢有价值观的纪录片,这种让我有冲动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片子,我相信也能打动很多人。”

这两天,经纬的CEO群和亿万学院群里围绕《中国纪录片行业研究报告》进行了讨论,报告中提到——《燃点》是2019年国产纪录片中票房TOP3,《徒手攀岩》是2019年国外纪录片国内票房TOP2。有CEO说,“经纬张颖能把这些好的纪录片带给大家,很多创始人看完之后,因为被打动又会传播给他们的团队和公司,继而影响更多的人,就像湖心被投进了一个小石子一样,波纹一道道荡开来,这是特有意义、特令人尊敬的事情。”

从张颖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纪录片很难,很多人也好奇在我们投资业务那么繁忙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去推进、去赋能?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今天在这样的投资平台上,有那么多的资源、有那么多的优质公司、有那么多的优秀CEO都在看着我们,我不管最终票房会有多少,做这件事本身就有意义和正面推动作用,也是我们对这些为国之大义敢于付出生命的中国维和士兵们最直接的致敬。最终的传播和票房我们也会像做《燃点》,像做《徒手攀岩》,像我们做每一个投资和每一件小事时那样全力以赴。”以下:

常年战乱的南苏丹,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大量人口面临饥荒。在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下,中国武装维和部队赴南苏丹保护当地平民生命财产安全。

电影《蓝色防线》历经五年跟踪拍摄,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真实记录和展现了我国第一支成建制常驻维和步兵营,在战火纷飞的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

年轻的士兵们为了正义和使命恪守着最严格的交战规则,他们身在危机四伏的战火中却不能有敌人,为身后数万难民,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筑起一道蓝色防线。

01:41

真实得有些残酷

死亡近在咫尺,每一天都在南苏丹上演着。

故事发生在这个非洲大陆最年轻的国家。2011年,南苏丹宣告独立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南苏丹总统基尔和副总统马沙尔的决裂及其带来的无止境斗争,动乱频发,近700万人口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从1948年开始,联合国开展维持和平行动,多次派遣军事力量赴各冲突区域执行维和行动。

南苏丹任务区被联合国评估为世界上最危险、最艰苦的维和任务区之一。在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大部分维和队员都在各地区的难民营从事难民保护工作,随时可能面对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枪炮、流弹,甚至直接的武力威胁。

电影记录的故事中最震撼的——是发生在2016年南苏丹时间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在保卫联合国营区安全时遇袭,维和战士李磊、杨树朋英勇牺牲过程的真实记录。

广袤的草原、奔跑着的平民、燃烧着的房屋。这是7月8号前南苏丹国庆节前的常态。

国庆也没能阻止暴乱的发生,武装冲突开始于7月7日晚,政府军检查副总统马沙尔护卫部队车辆时,双方发生争执,随后开枪,造成多人死亡。

随后而来的武装拉锯绷紧了每个人的神经。南苏丹的雨季湿润闷热,雷暴声和枪火声交织在一起,泥泞的地上混合着血水,战乱正在发生。

中国的维和士兵依然在难民营执勤,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在一墙之隔的外面打仗,炮弹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爆炸。但士兵们的职责是维持难民秩序,观察周围情况,保护难民营大门,防止武装人员进入。

冲突整整持续了三天,维和士兵都是连轴执勤。

7月10日早上7点30分,南苏丹政府武装与反政府武装再次发生武装冲突,双方进行反复争夺,动用了步枪、机枪、火箭弹和小型火炮等武器,子弹在中国维和步兵营担负的数个观察警戒哨位上方穿梭。

期间,有32发炮弹和大量子弹落入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联南苏团)总部营地,其中2发炮弹落入中国维和步兵营营区,在中国维和步兵营担负的哨位旁边有大量子弹打入,并有散落的弹片落入。

当地时间下午6时,经过激烈交火的双方再次重新开始部署,进行交火,双方大量坦克、士兵从正在难民营土坎一线执行任务的中国维和步兵营防区通过。炮弹从暴乱中逆行的蓝色头盔上方呼啸而过,砰的一声,碎片乱射,硝烟弥漫。

由于双方交火过于密集,18时32分,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中国维和步兵营位于难民营4号哨位的步战车,并在内部爆炸,导致正在执行任务的7名士兵两人死亡五人受伤。

7月11日凌晨两点,医疗队员来到南苏丹战地医院,寻找抢救急需药品,但李磊和杨树朋还是离开了人世。

据在现场的班长李东介绍,从炮弹的弹迹来看,直接就是朝哨位打过来,将步战车击穿然后发生爆炸。

战士们趴在掩体后的时间显得那么漫长,每一次呼吸都在颤抖祈祷。维和队员急促的喘息声隔着屏幕传来,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子弹声、炮火声。

两位烈士的战友恨自己没有发现,恨自己没有多跟战友再多说几句话,恨自己的无力,对家人、对战友家人的愧疚,这些情绪席卷了炮火中的每一个维和战士,眼眶边的泪水是无声的语言。

他们为和平洒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是真英雄……”烈士生前所在旅政委练伟说。

战争无情,电影的纪实性在这里得到深刻体现。2016年7月21日在许昌举办的维和英雄李磊、杨树朋烈士遗体告别仪式令人触动。

《蓝色防线》以其为蓝本,将真枪实弹的残酷战场和正义威武的和平守护交织在一起,记录下维和官兵用纪律和信仰,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命“蓝线”。

苦涩但不曾停下

正如影片中所讲述的,生和死的考验,在演习场上永远无法模拟出来。

而南苏丹从气温20℃到40℃的雨季,到11月到次年4月的旱季,维和队员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回,还将要继续守候多久。

唯一确定的是扎根在这里,无论是生活上的不便,还是战争的纷乱,都不能阻止他们坚守自己的职责,“只要没有接到任何的撤退命令,就没有一个人说,离开这个地方。”

由于南苏丹没有供水系统,街面上见得最多的就是水车。首都朱巴的水都来源于尼罗河,由于细菌较多,不能直接饮用,净化水需要开车到3、4公里以外的地方才能打到。

水这一生命之源来之不易。因此,部队在当地用自来水洗菜和洗衣服后,还需用净化水再漂洗两遍,谨防带有病菌。

除此之外,维和队员不仅需要面对战乱和缺水,传染病高发也是目前维和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南苏丹疾病肆虐,疟疾潜伏期长,往往通过蚊虫传播。

除了疟疾,队员们还要提防来自内罗毕苍蝇和黑曼蛇等动物的威胁。稍不留神被蚊虫叮咬,就有可能因为医疗物资紧缺而葬送生命。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维和部队仍在在源源不断地为战乱地区提供帮助。

但战士也不是神,也有家人有牵挂:

“怕啊,我还有家人,我老婆孩子等我回家。”

“好想给家里打个卫星电话报平安啊,上次电话好像是三个月以前了。”

“来之前我签了生死状。”

.......

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重要力量,维和部队放弃小我,换取更多人的幸福,他们理应被大众所铭记。

蓝盔行动仍在继续

1948年5月29日,联合国第一个维持和平特派团成立。当时,安理会授权向中东地区部署少量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成立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负责监督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的停战协定,标志着维和行动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1990年,中国第一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了5名军事观察员,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2020年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以来,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4万余人次,先后参加2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外维和人员超过2500人,主要分布在利比里亚、马里、刚果民主共和国、黎巴嫩、苏丹和南苏丹。

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多人并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蓝色防线》用直白的镜头语言,将维和部队的真实处境推到了观众面前。

这就是维和部队的常态,有关生死,有关和平。

电影落幕,灯光亮起,《蓝色防线》留下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感强烈的画面,更应该是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处处体现的人文情怀、温情感受。

南苏丹的处境不是个例,散落在全球的维和队员们每天都在经历。但艰苦且坚韧,牢牢地刻在维和部队的骨血之中。

现实中的维和队员仍然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为和平而努力,用心对待每一个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个体。

蓝盔之下,维和之心,温暖仍在传递。向所有的维和战士,敬礼!

相关文章